钝性脑血管损伤治疗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对比研究Choice of Antiplatelet vs. Anticoagulant for 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mdpi.com美国 - 英语2025-09-05 08:02:58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02字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2015-2025年间关于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治疗的24项核心研究,对比分析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治疗在预防中风和降低出血风险方面的疗效。结果显示,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出血风险方面更具优势(OR 0.29),而抗凝药物在高级别损伤中可能更有效。研究强调需根据损伤分级、患者合并症及出血风险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
钝性脑血管损伤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中风神经功能缺损出血风险儿童治疗老年患者治疗多发伤患者治疗治疗选择个体化
钝性脑血管损伤治疗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对比研究

摘要

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在创伤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4%。未被识别和治疗的BCVI可能引发中风和神经功能缺损。随着CT血管造影的广泛应用,BCVI检出率上升,推动了治疗方案的优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本文系统回顾了2015-2025年间关于BCVI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临床证据,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 引言

钝性脑血管损伤涉及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创伤,在住院创伤患者中约占2.4%。其严重并发症包括中风和残疾,早期病例系列显示BCVI患者总体死亡率达59%。常见损伤机制包括颈部过度伸展、直接血管创伤、颅底骨折导致的骨碎片撕裂等。关于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的疗效争议持续存在:某全国临床管理调查显示,43%受访者倾向抗凝治疗,32.5%使用抗血小板疗法,17%联合使用两者,7.5%选择手术干预。治疗方案的标准化面临BCVI患者异质性高、高质量数据缺乏以及延迟中风事件罕见等挑战。

2. 材料与方法

通过PubMed、Scopus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检索2015-2025年间英文文献,采用"钝性脑血管损伤"、"抗血小板治疗"等关键词,最终筛选出24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图1)。研究数据包含研究设计、患者人群、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等,并按治疗效果、出血风险等主题进行定性分析。

3. 讨论

3.1 BCVI概述

Biffl分级系统将BCVI分为I-V级(表2),V级损伤可进一步细分为活动性外渗或血管内破裂。CT血管造影(CTA)已基本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首选筛查手段,但DSA敏感性更高(16-38%)。约25-50%BCVI患者会出现并发症,44-82%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缺血性中风。中风风险与损伤分级显著相关,I-IV级风险分别为3%、11%、33%和44%。

3.2 BCVI药物管理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栓素A2合成阻止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低级别(I-II级)BCVI显示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氯吡格雷作为P2Y12受体拮抗剂,常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或联合治疗。抗凝药物中,普通肝素(UFH)适用于急性期,低分子肝素(LMWH)适合住院到门诊过渡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因无需监测和出血风险较低而受关注,但BCVI专项证据仍有限。

3.3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对比

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根据卒中病因选择治疗:严重颅内狭窄优选抗血小板治疗,房颤患者推荐抗凝治疗。多项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的中风预防效果相当,但出血风险显著降低(2% vs 6%)。2024年系统综述发现抗血小板治疗组中风风险降低(OR 0.57),出血风险显著下降(OR 0.29)。

3.4 儿童BCVI治疗

儿童BCVI管理缺乏特异性数据,需参考成人指南。Ravindra等(2021)研究显示,<10岁患儿使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但抗血小板组血管愈合趋势更佳。尽管如此,近期评论仍强调需要更高质量研究支持儿科治疗决策。

3.5 老年患者BCVI治疗

老年患者因血管脆弱性和肾功能下降面临更高出血风险。日本老年医学会建议避免联用多种抗血栓药物。Xa因子抑制剂被推荐用于肾功能保存的老年患者。现有数据显示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主要出血风险相当,但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更佳。

3.6 多发伤患者BCVI治疗

PROOVIT注册研究强调抗血栓治疗对降低中风和死亡风险的重要性。2021年meta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出血风险显著低于抗凝组(17项研究,OR 0.29)。对于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华法林类药物与显著颅内出血风险相关,而阿司匹林未显示此类风险。

4. 结论

尽管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存在出血风险,但治疗选择需个体化。高级别损伤(Biffl 3级及以上)倾向抗凝治疗,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支持。合并症评估对治疗选择至关重要:并发心律失常或深静脉血栓时优选抗凝,继发中风预防或高出血风险情况倾向抗血小板治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