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er Shock:Impella治疗10年后生存率仍有显著优势
(后分析无法确定长期优势的具体驱动因素,但专家提出了可能解释)
作者:Caitlin E. Cox
西班牙马德里讯 - 根据DanGer Shock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接受Impella CP设备(Abiomed)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10年随访期间持续显示出较常规治疗组更高的生存率。
该试验的主要分析显示,在180天时,机械循环支持(MCS)设备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相对降低了26%。随后的亚组分析深入探讨了适用人群特征、出血风险、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等参数,而学术界仍在持续讨论如何应用这些发现。
近期在欧洲心脏病学会2025年大会上,该研究负责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里格斯医院的Jacob Eifer Møller教授展示了数据:生存获益持续存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他指出:"早期报告显示生存曲线在初始干预后30天开始分离,这引发了激烈讨论——仅持续72小时的干预为何会影响30天后的预后?这也凸显了观察180天后变化的重要性。"
Impella临床研究负责人Jacob Eifer Møller表示:"这种短期干预如何影响长期预后?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这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十年随访研究,通过医疗记录、电话访谈和国家死亡登记系统收集数据。Møller指出遗憾的是未获取具体死亡原因信息。数据显示:随机分组10年后,Impella组死亡率为52.5%,常规治疗组为68.8%(风险比0.70;95%CI 0.54-0.92)。"生存比例风险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表明疗效并未随时间减弱,"Møller强调。
关于生存获益的具体表现,他提到:"接受MCS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577天,而常规治疗仅61天。更显著的是,10年存活天数平均差异达600天。这在临床沟通中具有重要价值。"
Møller总结道,Impella CP泵展现出"持久效应",但需注意治疗相关并发症。"我们选择的是具有特定表型的重症患者,不能将结论外推至病情较轻人群。"
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心脏中心的Holger Thiele教授指出,此前最长的机械循环支持研究随访时间为6年(IABP-SHOCK II试验)。当被问及DanGer Shock与该数据的比较时,Møller回应称:"Impella组与常规治疗组在180天时的死亡率差异在6年时仍然存在,长期随访信号甚至更明确。"
美国瓦尔哈拉西奈山医学中心的Srihari Naidu教授(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主席)表示,尽管10年后两组大多数患者已死亡,但数据显示Impella组的生存优势持续存在,且出院后的生存曲线可能继续分离。
Naidu向TCTMD解释道:"并非所有存活者都相同。严重的休克可能造成多器官损伤,这种损伤会永久性降低预期寿命。接受Impella治疗的患者可能更快清除乳酸,改善终末器官功能,这并非设备独有特性,而是反映血流动力学优化对预后的影响。"
心血管研究基金会的Daniel Burkhoff教授在邮件中提及1999年SHOCK试验,指出该研究显示早期血运重建可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他认为SHOCK与DanGer研究存在共性:早期有效治疗不会增加长期风险,更积极的干预策略可能带来更优的长期预后。
Abiomed首席医学与科学官Navin K. Kapur表示,在"后DanGer时代",公司正通过OASIS-AMICS前瞻性研究,探索Impella治疗的最佳临床实践。
研究详情:
Møller JE, Beske RP, Engstrøm T,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the DanGer Shock trial. N Engl J Med. 2025;Epub ahead of print.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