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翰林大学春川圣心医院神经外科全振平教授团队(研究负责人)近日联合江原道三所医疗机构(江原大学医院全孝燮教授、延世世佛医院金钟衍教授、江陵峨山医院杨古城教授),发布针对医疗薄弱地区的数字医疗解决方案。这项历时三年(2023-2025)研发的临床指南,旨在提升非专业医护人员对脑出血的应急救治能力,成为韩国首个可在急救现场立即应用的实用型临床指南。
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致命性疾病,救治延误几分钟就会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率和预后。韩国因老龄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方式改变,脑出血发病率持续上升,近年更出现年轻化趋势。但地方中小型城市和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和救治设施,急救初期常出现建立静脉通路、液体选择、气道管理等基础操作的反复尝试,传统指南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急需实用型指导手册。
研究团队开发的便携式指南,实现了医疗薄弱地区的标准化救治。该指南设计面向首次接触脑出血患者的基层医护,即使没有神经外科专家常驻的医疗机构也可实现快速精准救治。指南共40页,包含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给药方法(摘要)、缩写说明和治疗建议,主要特点如下:
- 融合数字技术:韩国首个结合人工智能(AI)CT自动判读系统和远程会诊网络,既保障初期诊断准确性又提升效率;
- 全员适用性:突破特定职业群体限制,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均可便捷使用。不同于传统指南,该手册专为急救现场即时应用而设计;
- 临床实用导向:整合临床经验、AI技术和护理实践知识。翰林大学人工智能融合系硕士生金瑟映(导师元东玉)作为护士参与编写,从护理实践角度完善患者监测和治疗流程细节;
- 场景化指导:针对气道管理、血压控制、抗惊厥药使用、颅内压升高等急救场景分级制定救治标准,明确每种药物的稀释比例、浓度、注射速度和禁忌症。
研究主任全振平教授表示:"该指南既是独立指导手册,也是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了人工智能、CT判读系统、远程会诊网络、患者转运平台等技术。通过缩短查找指南时间,提升现场响应速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率。基于20年临床经验编写,旨在为基层医护提供实用支持。"团队计划将指南推广至韩国全国,包括军队医疗系统和岛屿地区,助力提升患者安全和缩小医疗差距。
该项目获得韩国政府多部门联合医疗设备研发项目组和翰林大学医疗中心支持。目前正与美、日、英、蒙等国专家合作编写英文版指南,未来将翻译为各国语言发行。这将推动建立国际标准化的脑出血急救体系。
此外,全振平教授团队正将与希尔斯科技、紫光AI联合开发的脑出血远程协作AI方案应用于江原道医疗现场。全教授表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让非重症治疗区域的患者也能享受同等治疗权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