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屑: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Как избавиться от перхоти: причины, средства, лечение в статье дерматолога Ляшко М. А.

俄罗斯俄语健康
新闻源:unknown
2025-09-08 23:51:54阅读时长3分钟1112字
头皮屑马拉色菌属糠秕孢子菌球形马拉色菌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分类体系并发症诊断流程治疗方案预防管理健康警示

头皮屑:医学解析

头皮屑(Dander) 是指头皮表层脱落的细小鳞屑,导致外观不整洁。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现象[1]。这种脱屑现象源于角质细胞更新速度加快——正常情况下表皮细胞更新周期为25-30天,异常情况下缩短至5-14天[13]。

关键致病因素

主要诱因是马拉色菌属糠秕孢子菌(Malassezia furfur),这种酵母菌普遍存在于人类皮肤微生态中[4]。研究发现其致病性更多取决于亚型而非密度[8],该菌偏好油脂分泌旺盛区域如头皮、胸背部。

诱发因素包括

  • 遗传性脂溢性皮炎家族史
  • 皮脂腺过度活跃
  • 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帕金森病)
  • 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噻吨、阿立哌唑)
  • 情绪压力[9]
  • 消化系统疾病(如肠道菌群失调)
  • 维生素缺乏(ACDE及B族维生素)

特殊人群特征

  • 婴儿:因皮脂腺发育未成熟或母乳饮食反应
  • 青少年:青春期激素波动导致皮脂分泌旺盛
  • 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更高,与雄性激素促进皮脂分泌有关[9]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 油腻光泽伴头皮脱屑
  • 持续性瘙痒
  • 头发异常脱落
  • 衣物可见白色鳞屑
  • 严重时出现玫瑰色斑块[1]

鳞屑特征呈半透明薄片状,正常皮脂分泌时为白色/灰白色。病变区域常伴随边界模糊的粉红色斑块,压力部位(如发带接触处)尤为明显。

发病机制

核心环节是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globosa)分解皮脂的代谢过程。该菌分泌脂酶/磷脂酶降解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引发炎症反应[1]。异常表皮更新导致细胞间桥粒减少,形成可见鳞屑。

分类体系

根据皮脂分泌状态分为:

  1. 油性脂溢(分浓稠型/稀薄型)
  • 浓稠型:鳞屑黏连,头发变硬,伴粉刺
  • 稀薄型:皮肤油亮如橘皮,黄色鳞屑紧密附着
  1. 干性脂溢:皮脂分泌不足致头皮干燥,易脱发
  2. 混合型脂溢:兼具油性和干性特征

潜在并发症

虽然属于良性状况,但可能引发:

  • 脂溢性银屑病(Sebopsoriasis)
  • 继发性脱发:鳞屑阻塞毛囊导致营养不良
  • 化脓性皮肤病(Pyoderma):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 皮脂腺囊肿(Atheroma):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

诊断流程

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并排除类似疾病(如银屑病、接触性皮炎)。必要时进行:

  • 皮肤镜检查
  • 血生化检测(微量元素/血糖水平)
  • 激素水平评估
  • 真菌镜检

治疗方案

治疗需综合考虑去鳞屑、抗真菌及调节皮脂分泌:

  • 药用洗发水成分选择:
  • 水杨酸(1.8-3%):物理去屑[如硫磺洗剂]
  • 吡硫鎓锌(0.3-2%)
  • 二硫化硒(0.6-1%)
  • 酮康唑(抗真菌[16])
  • 环吡酮胺(需停留3分钟起效[3])

注意事项

  1. 作用时间不少于5分钟
  2. 2-3周无效需就医
  3. 激素类制剂需处方使用

预防管理

建议:

  • 油性发质每日洗头
  • 避免造型产品过度使用
  • 保持情绪稳定
  • 饮食补充锌/亚油酸/B族维生素

特别提示:头皮屑可能是艾滋病的皮肤警示征之一[22],顽固病例应考虑HIV检测。本病虽无快速治愈方案,但通过系统护理可实现长期缓解。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