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五百万人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损害全身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及神经,症状表现因人而异。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可延缓病情进展,但SLE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新发表的研究论文《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将自身反应性B细胞重编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中,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发现艾伯斯坦-巴尔病毒(EBV)在SLE跨组织病变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借助EBV特异性单细胞RNA测序平台,研究者证实EBV通过重编程自身反应性B细胞来驱动SLE的自身免疫反应。
“这是我整个职业生涯中从实验室得出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发现,”研究通讯作者、免疫学与风湿病学教授威廉·罗宾逊医学博士、哲学博士表示,“我们确信该机制适用于100%的狼疮病例。”
对EBV促进狼疮的机制研究长期受限于生物学与技术挑战:EBV生命周期复杂,包含多个潜伏期和裂解再激活阶段,且有限的潜伏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此外,由于潜伏EBV仅存在于个体B细胞的极小部分,区分感染与未感染B细胞始终是难题——在典型EBV感染者中,少于万分之一的B细胞携带潜伏病毒基因组;而在SLE患者中,这一比例显著升高25倍。
研究结果显示,EBV触发转录因子EBNA2,激活促炎人类基因以招募辅助T细胞刺激免疫反应。分子层面证据表明,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序(ATAC-seq)及RNA聚合酶II占据分析,EBNA2在CD27、ZEB2、TBX21(Tbet)以及SLE患者EBV阳性B细胞中上调的抗原呈递细胞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与调控区域发生特异性结合。
罗宾逊指出,这种EBV诱导的自我靶向B细胞激活级联可能不仅限于SLE,还可能扩展至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已有研究观察到这些疾病中存在EBV引发的EBNA2活性迹象。尽管约95%人群B细胞中携带潜伏EBV,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发展为自身免疫病。研究者推测,仅特定EBV变异会触发感染B细胞转化为抗原呈递“驱动”细胞,从而广泛激活大量抗核B细胞。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