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之路漫长
药物研发是从靶点构想到市场获批的漫长而艰巨的旅程。在10至15年的开发管线中,大多数候选药物宣告失败,I期试验的获批概率依然偏低,且高度依赖治疗领域。尽管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但研发生产力基本停滞,印证了"摩尔定律反向规律"(Eroom's Law)的描述趋势。
各治疗领域的分析表明,约90%进入人体研究的候选药物最终失败,主因多为疗效不足、毒性不可接受或药代动力学表现欠佳——即便临床前优化已相当完善。根本挑战具有多因素性:生物异质性与靶点选择不当、难以准确模拟人体生物学的临床前模型、复杂的试验设计与执行、严格的安全监管保障,以及日益攀升的经济与生产压力。
本文阐释了药物研发高风险与低效的根源,并论证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先进实验模型、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如何缩短研发周期并提升成功率。
从生物学机制到有效靶点
将生物学机制转化为有效靶点始于承认异质性:疾病机制在细胞类型、组织和微环境中存在差异,因此靶点必须在正确背景下定义。通过务实选择合适模态(如小分子、单克隆抗体、RNA干扰或CRISPR基因编辑),在选择性、暴露量、递送效率与安全性间取得平衡,可实现靶点可成药性。人类证据能强化因果关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可识别保护性功能缺失变异,将靶点与临床表型关联,并加速推进至II/III期或获批阶段。近期综述证实,获得强有力人类遗传学验证的靶点(如PCSK9、ANGPTL3或GPR75),比仅通过表型筛选发现的靶点具有更高临床成功率。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正是典型例证:天然失活变异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由此指导抑制剂开发。研发团队从初始阶段即规划转化路径,通过提名药效学生物标志物和采用微创采样技术早期验证作用机制,同时依据明确的目标产品档案(Target Product Profile)开展实验,该档案界定了适用人群、效应规模、安全边界和给药方案。这种遗传学验证、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机制验证与目标产品档案之间的严格对齐,已被证明可减少后期失败并提升研发投入回报率。
预测人类反应的临床前模型
传统动物模型和二维培养体系常无法准确复现人体生理机能,导致临床前信号难以有效转化至人体。一项针对108种肿瘤药物的荟萃分析显示,动物毒性与人体不良事件仅有微弱关联,凸显转化鸿沟。该研究发现阳性预测值中位数仅约0.65,阴性预测值约0.50,表明动物毒性数据预测人体结局的可靠性有限。
这些差距源于传统体系缺乏人体样组织架构、免疫环境、生物力学和代谢程序。干细胞衍生类器官和微生理系统(MPS)现已能更精准地捕捉关键器官功能、基因-环境互作及患者异质性。新一代类器官和MPS(器官芯片、血管化共培养体系)更真实模拟器官结构-功能与患者异质性,提升疗效与安全性预测能力,同时减少动物实验需求。
计算机模拟方法正补充湿实验模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及毒性模拟器,结合人工智能对多组学和高内涵成像数据的分析,可在昂贵临床试验前筛选淘汰弱效候选物。但重现性仍受限于批次差异、方案分歧及缺乏监管认证,因此持续标准化和基准测试对这些系统实现转化验证至关重要。
为实现规模化临床影响,必须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变异性,并将检测方法前瞻性地与早期试验和注册数据结果进行基准比对,从而建立经验证的、人体相关性高的临床前工作流。
临床试验与证据生成
II期试验是主要失败节点,且对III期成功预测性差,主要源于样本量小、替代终点使用及多重性导致假阳性膨胀。通过选择携带相关生物标志物、表型或遗传特征的患者,机制对齐的终点和富集人群可提高信噪比——尽管许多生物标志物未经验证且未必转化至临床结局。跨治疗类别分析显示,仅约四分之一进入II期的药物能推进至III期,其中不足半数最终获批。
适应性设计(如分组序贯规则、样本量重估、淘汰劣势组及无缝II/III期试验)使团队可提前终止无效或毒性试验、优化剂量,同时通过预设方案控制I类错误。这些设计日益获监管机构认可,若配合严格统计控制,可将总样本量和决策时间缩短达30%。
执行质量决定最终结果:选择经验丰富的试验中心、设定合理的入组标准、患者友好的日程安排、强有力的招募/留用策略、快速电子数据采集及实时监测,共同保障统计效力与数据质量。最终,真实世界证据可在严谨设计和分析支持下,补充试验数据以表征安全性、有效性和普适性。
安全、伦理、监管与成本
安全性涵盖非临床(良好实验室规范)毒理学、首次人体试验保障及长期药物警戒,历史信号案例包括TGN1412和BIA-10-2474事件。近期分析强调,早期协调的安全监测(通过系统化采集、快速报告和聚合分析)在各地区实施仍不一致,可能延误跨申办方安全趋势的识别。
机构审查委员会或独立伦理委员会依据《贝尔蒙报告》和《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指导研究设计、进度及持续风险-获益评估。新兴指南倡导通过研发安全更新报告和独立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与安全管理团队协作分析聚合信号并决定适应性或终止行动,实现预设方案和审计就绪数据。
新兴治疗技术提高了化学制造与控制(CMC)就绪要求,使早期可制造性、质量和放行测试成为推进决策的核心要素。高昂资本成本驱动"尽早淘汰"原则,将资源集中于具备可信暴露量、响应数据和转化生物标志物的项目。
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如欧洲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联盟PROTECT、创新药物计划IMI、TransCelerate生物医药公司)助力方法标准化,与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要求接轨,减少跨申办方重复工作。包括制定正式安全监测计划在内的全球安全方法学协调,已被提议作为提升数据可比性与加速审批的途径。
构建公平创新体系
未来药物研发应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嵌入设计、筛选、试验中心选择和数据质量管控全流程,以缩短周期并减少错误。现有证据表明,人工智能在加速虚拟筛选和早期发现方面高度有效,但其整体影响仍受制于训练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及监管接受度。
可解释性混合人工智能-实验工作流正成为最佳实践。人体相关模型(包括类器官和MPS)必须通过监管认证并共享参考基准以确保可靠性。基因组学应指导靶点选择和患者富集,辅以伴随诊断(CDx)和适应性平台试验(APT)。强大数据基础设施至关重要,涵盖互操作的FAIR数据集(可发现、可访问、互操作、可重用)、隐私保护链接及可信外部与合成对照组。
化学制造与控制应通过连续化与模块化生产、实时放行、自动化质量控制及"设计即合规"理念实现现代化。激励机制需通过里程碑式合作、风险共担协议和严格的早期终止治理进行优化。
构建贯通生物学、计算科学、统计学与监管事务的跨学科专长体系必不可少。推进公平性需采用包容性入组标准、去中心化及全球分布的试验中心,以及符合文化语言习惯的患者参与方式,确保创新成果能高效、伦理且可验证地惠及多元化人群。
通过验证维持进步
生物复杂性、模型局限性、临床执行风险、严格安全监管及高资本成本,共同导致药物研发持续面临挑战。近期文献证据表明,改进早期预测模型、整合人类遗传学验证并嵌入适应性数据驱动策略,可显著降低失败率与成本。
最大机遇在于强化早期预测信号并提升转化对齐度。融合人工智能、经验证的人体相关模型(如类器官和MPS)、基因组学指导的靶向策略,以及更智能的证据体系(包括伴随诊断、适应性平台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可提高成功率并缩短研发周期。
实现这一目标需严格验证、透明方法、可审计数据和稳健质量体系。实质性进展将首先显现于特定治疗领域,并随技术能力、组织文化和基础设施在更广泛生态系统的演进而持续扩展。
参考文献
- Sun, D., Gao, W., Hu, H., & Zhou, S. (2022). 为何90%的临床药物开发失败及如何改进?《药学学报B》. 12(7). 3049-3062. DOI:10.1016/j.apsb.2022.02.002
- Zhang, X., Yu, W., Li, Y., Wang, A., Cao, H., & Fu, Y. (2024). 人类遗传学靶向药物研发进展. 《医学通讯》. 5(2). DOI:10.1002/mco2.481
- Atkins, J. T., et al. (2020). 临床前动物模型对I期肿瘤临床试验人体毒性的预测能力不足. 《英国癌症杂志》. 123(10). 1496-1501. DOI:10.1038/s41416-020-01033-x
- Luce, E., & Duclos-Vallee, J.-C. (2025). 干细胞与类器官:迈向个性化医学的临床前模型范式转变. 《药物学》. 18(7). DOI:10.3390/ph18070992
- Van Norman, G. (2019). 药物开发中的II期试验与适应性试验设计.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础转化科学杂志》. 4(3). 428-437. DOI:10.1016/j.jacbts.2019.02.005
- Fogel, D. B. (2018). 与临床试验失败相关的因素及提升成功率的机会:综述. 《当代临床试验通讯》. 11. 156-164. DOI:10.1016/j.conctc.2018.08.001
- Samara, C., et al. (2023). 药物开发期间的安全监测:现有法规的比较评估. 《治疗进展》. 40. 2147-2185. DOI:10.1007/s12325-023-02492-3
- Blanco-González, A., et al. (2023). 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中的作用:挑战、机遇与策略. 《药物学》. 16(6). DOI:10.3390/ph16060891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