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通过常规眼部检查可能在出现症状前二十年就检测到痴呆症的早期征兆。美国研究人员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期刊发表的报告显示,携带常见基因突变(MTHFR677C>T)的小鼠视网膜血管出现异常变化,这种突变已知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由缅因州杰克逊实验室(JAX)神经科学家Alaina Reagan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证实,特定视网膜细胞的异常与早期痴呆风险存在关联。该突变在人类群体中携带率达40%,研究显示携带该基因的小鼠在6个月大时就出现视网膜血管扭曲、动脉狭窄肿胀以及分支减少等特征。这些变化与此前在小鼠脑部发现的血流减少和认知衰退风险增加具有对应关系。
Reagan博士解释称,由于视网膜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其组织特性与大脑高度相似。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扭曲可能反映脑部血管病变,这种现象在痴呆患者中尤为明显。研究还发现,雌性小鼠在12个月大时血管密度和分支减少更为显著,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女性痴呆发病率更高的临床数据相吻合。
该团队正与缅因州班戈尔北部光谱阿卡迪亚医院的神经科专家合作,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人类受试者的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人员特别关注50岁以上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的人群,认为视网膜扫描可能成为评估痴呆综合风险的重要工具。Reagan指出,这种非侵入式检测手段有望在症状出现前20年提示潜在脑部病变,为早期干预创造时间窗口。
实验数据显示,视网膜血管扭曲程度与高血压等系统性血管疾病存在关联,提示这类异常反映的不仅是局部病变。研究团队同步检测到脑部和视网膜组织在能量代谢、蛋白质清除和血管结构维持方面的分子变化,进一步证实血管健康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核心作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