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 Radiology Reference Article | Radiopaedia.org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radiopaedia.org澳大利亚 - 英语2025-09-01 20:49:3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87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脑小血管疾病(CSVD)的病理机制与影像特征,定义为脑内小血管病变引发的白质稀疏、腔隙性梗死等影像学改变。内容涵盖术语演变(如白质高信号、白质疏松症)、流行病学(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96%)、临床表现(常为影像学偶然发现,但可导致血管性痴呆)及病理分型(包括高血压性微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等)。重点解析白质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如侧脑室旁区为血管交界带易损区域),并强调MRI(T2/FLAIR高信号)和CT(低密度)的影像诊断标准及Fazekas量表应用,同时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白质病变病因。全文基于19项权威文献,溯源至Vladimir Hachinski命名的"白质疏松症"术语,为临床识别与分级提供循证依据。
脑小血管疾病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血管性痴呆高血压性微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病变炎症性病变静脉胶原病影像特征诊断要点
脑小血管疾病

脑小血管疾病

术语

脑小血管疾病在文献中存在多种命名,其解剖定义涉及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其病理改变。该病主要表现为小血管慢性缺血白质高信号(MRI)、腔隙性梗死等影像学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 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特指CT显示的白质低密度或MRI的T2高信号
  • 需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中的非淀粉样微血管病变等继发改变
  • 出血性表现如脑微出血、脑叶出血等亦属重要亚型

流行病学

  • 60岁以上人群白质高信号患病率高达96%
  • 与痴呆、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及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
  • 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检出率达10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临床表现

该病常为影像学偶然发现,但可导致:

  1. 血管性痴呆(占认知障碍的35%-50%)
  2. 与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共存时加重认知损害
  3. 特殊情况下表现为急性卒中症状

病理机制

病因分型

  1. 深穿支动脉病变:高血压性微血管病(最常见)
  2. 脑淀粉样血管病:包括遗传性和医源性
  3. 遗传性病变:如CADASIL(最常见)、COL4A1基因病等
  4. 炎症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5. 静脉胶原病

组织学特征

  • 轴突萎缩伴髓鞘减少(但MRI常高估脱髓鞘程度)
  • 侧脑室旁病变(3-13mm):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与颈动脉狭窄相关
  • 深部白质病变(>13mm):脂透明变性所致,预测腔隙性梗死风险

影像特征

白质改变

  1. CT:非强化低密度灶
  2. MRI
  • T1:低或等信号
  • T2/FLAIR:高信号(最敏感)
  • DWI:无弥散受限
  • 增强扫描:不强化

其他影像征象

  • 脑萎缩
  • 脑微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 腔隙性梗死

历史溯源

术语"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源自希腊语(leuko=白,araios=稀疏),由乌克兰裔加拿大神经学家Vladimir Hachinski于1986年首次提出。他同时创立了"多梗死性痴呆"概念及Hachinski缺血评分量表。

诊断要点

依据2016年《JCBFM》共识,诊断标准包括:

  • 影像学显示白质病变分布特征
  • 排除其他白质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 结合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Rosenberg G, et al.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16;36(1):6-25.
  2. Wardlaw J, et al. Lancet Neurol. 2013;12(8):822-38.
  3. Debette S, et al. JAMA Neurol. 2019;76(1):81-94.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