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白蛋白比值与高血压房颤患者28天死亡率: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乳酸/白蛋白比值是高血压心房颤动患者28天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证据评级:2级(良好)
心房颤动(AF)是危重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使预后更为复杂。由于传统预后指标可能无法完全反映该疾病的复杂性,乳酸/白蛋白比值(LAR)作为一种代谢应激和营养状态的综合指标,被提出用于提高预后精确性。LAR在普通重症监护病房(ICU)人群中已有研究,但尚未专门针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危重患者进行研究。本研究调查了LAR与高血压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率的关联。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使用2008-2022年重症监护医学信息市场IV(MIMIC-IV)数据库数据,纳入18岁以上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且在ICU入院后24小时内检测LAR值。根据28天院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非存活组。主要终点为ICU入院后28天内死亡率。研究共纳入1087例患者(平均年龄76.78岁,女性478例占43.97%),839例存活,248例死亡,28天死亡率为22.8%。与存活者相比,非存活者LAR值更高(0.74 vs. 0.52,p<0.001)。LAR升高与28天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校正后HR 1.03,95% CI 1.01–1.06)。此外,LAR预测能力优于其他生物标志物(曲线下面积[AUC] 0.661)。高LAR(>0.605)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低LAR(<0.605)患者(HR 2.55,95% CI 1.97–3.30)。研究证实LAR是高血压房颤危重患者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对风险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具有临床价值,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结果。
重症成人急性脑炎患者结局
1. 需ICU治疗的重症脑炎成人患者中,半数在3个月时预后不良(残疾或死亡)。
2. 脑炎病因决定1年恢复轨迹,自身免疫性脑炎预后优于其他类型。
证据评级:2级(良好)
脑炎通常由感染性病原体引起,也可源于自身免疫疾病、毒素或其他疾病。严重脑炎后的功能结局和长期恢复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描述ICU收治的脑炎成人患者1年内的功能结局及恢复轨迹。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7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31个法国医疗中心开展,纳入18岁以上需ICU治疗的可能或确诊脑炎患者。脑炎病因分为四类:感染性、自身免疫性、其他原因及未知起源。主要终点为3个月时的不良结局(严重残疾或死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研究共纳入310例患者(中位年龄60岁,男性177例占57.1%),其中感染性脑炎123例(39.7%),自身免疫性脑炎42例(13.5%),其他原因37例(11.9%),病因不明108例(34.8%)。3个月时,161例(51.9%)出现不良结局,含84例死亡(27.1%)。年龄增长(每5年OR 1.28,95% CI 1.16-1.41)和免疫功能低下(OR 3.12,95% CI 1.57-6.40)是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CU入院当日早期静脉注射阿昔洛韦则与良好结局相关(OR 0.38,95% CI 0.20-0.72)。从3个月至1年,功能独立患者比例保持稳定(比例差1.1%;95% CI -6.9%至9.2%)。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持续改善(比例差8.9%;95% CI 1.2%-16.6%),而感染性、其他原因或病因不明患者未见显著变化。研究显示约半数重症脑炎患者预后不良,且病因决定长期恢复轨迹,提示需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个体化长期支持方案。
急性脊髓损伤的早期血压目标:随机临床试验
1. 早期强化血压管理未改善脊髓损伤患者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证据评级:2级(良好)
脊髓损伤(SCI)指南建议损伤后3-7天维持高于正常水平的平均动脉压(MAP),但该建议基于低质量证据。早期靶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对SCI长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尚未系统研究。本研究比较早期血压强化与传统管理对急性SCI神经功能结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项随机临床试验于2017年10月3日至2023年7月26日在美国13家大型创伤中心开展,纳入18岁以上SCI患者并随访6个月。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强化血压组(ABP,目标MAP >85-90 mmHg)或传统血压组(CBP,目标MAP >65-70 mmHg),维持目标MAP 7天或至ICU出院。主要终点为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功能障碍量表评估的基线至6个月运动和感觉功能变化。研究纳入92例患者(平均年龄53.78岁,男性76例占83%)。6个月时,38例完成随访,15例死亡。存活者中,ABP组与CBP组在上肢运动评分(34.95 vs. 32.95;差值2.48;95% CI -5.93至10.90)、下肢运动评分(18.53 vs. 19.95;差值-4.56;95% CI -16.11至7.03)及总感觉评分(108.47 vs. 130.89;差值-32.00;95% CI -65.40至1.40)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相比CBP组,ABP组第3天(1.65 vs. 0.80;差值0.85;95% CI 0.23-1.47)和第6天(1.55 vs. 0.80;差值0.74;95% CI 0.05-1.44)的改良序贯器官衰竭评估分数(心血管成分除外)更高,机械通气时间更长(9.44天 vs. 3.78天;差值5.67天;95% CI 0.48-10.85天),呼吸并发症更多(78% vs. 39%;风险差40%;95% CI 22%-58%)。两组在死亡率及其他次要结局上无差异。研究表明早期强化血压管理未改善S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反而增加并发症风险,对现行指南提出质疑,需更大样本研究验证。
行星健康饮食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关联:EPIC-Norfolk队列研究
1. 行星健康饮食依从性提高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相关。
证据评级:2级(良好)
2型糖尿病(T2D)患病率上升主要源于肥胖增加,与不健康饮食密切相关。EAT-Lancet食品、星球、健康委员会推荐的行星健康饮食(PHD)旨在改善人类健康并保护环境,强调增加健康植物性食物摄入,减少动物源性食品消费。然而PHD与T2D风险及饮食相关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关联尚存争议。本研究考察PHD依从性与T2D发病及GHG排放的关联。分析英国EPIC-Norfolk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纳入40-79岁成人。通过食物频率问卷在基线(1993-1997年)及两次随访(1998-2000年、2004-2011年)评估饮食。PHD依从性通过13类食物及2种营养素摄入评分。追踪至2020年3月31日的T2D病例。研究纳入23,72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9.1岁,55%为女性,平均BMI 26.3 kg/m²),平均随访19.4年记录3,496例T2D。相比PHD最低五分位组(评分33.9-68.4),最高五分位组(评分85.7-117.8)T2D风险显著降低(校正HR 0.68,95% CI 0.61-0.76)。依从性低于80百分位(85.7分)导致的T2D人群归因分数为12.3%(95% CI 9.2%-15.3%),提示若全员达标可预防约12%新发病例。最高五分位组GHG排放较最低组降低18.4%(95% CI -19.3%至-17.5%)。研究证实PHD依从性提高可同时降低T2D风险并减少环境负担,为公共卫生干预提供双重效益证据。
终末期肾病患者COVID-19住院后不良结局:加州5所大学医学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1. COVID-19住院患者中,终末期肾病与出院后180天内死亡风险无关,但增加30天再入院风险。
证据评级:2级(良好)
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本就具有高30天再入院率,这一模式在COVID-19相关住院中同样存在。因此,ESRD患者出院后可能面临更高不良事件风险。本研究考察ESRD是否影响COVID-19住院患者出院后180天死亡风险及30天再入院风险。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加州大学COVID研究数据库,覆盖5所加利福尼亚医学中心,纳入2020年1月6日至2023年8月3日因COVID-19住院且于2023年8月4日前存活出院的18岁以上患者。研究共纳入11,406例患者,其中713例(6.3%)患有ESRD。相比非ESRD患者,ESRD患者出院后180天内医院死亡(HR 2.15,95% CI 1.27-3.63)和总体死亡(HR 1.49,95% CI 1.05-2.11)风险更高,但校正混杂因素后无统计学意义。ESRD与180天内非医院死亡风险无显著关联。ESRD患者30天再入院风险显著增高,校正后HR为1.36(95% CI 1.14-1.63)。研究表明,ESRD状态不影响COVID-19住院患者出院后180天死亡风险,但明确增加30天再入院风险,提示该人群需加强出院后随访和多学科护理协调,以降低可预防的再入院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