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健康状况不佳的年轻人群比例有所增加
- •若无教育扩张,健康状况不佳的比例会更急剧上升
- •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社会和健康不平等加剧
- •不断加剧的健康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社会因素的恶化
摘要
目的
基于关于学校教育对健康重要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考察了德国教育扩张对年轻人群自评健康的影响以及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社会和健康不平等的发展。
方法
我们使用了1995年至2020年德国社会经济面板研究的数据,重点关注25至39岁的人群。健康状况通过"自评健康"这一单项指标进行测量。社会不平等在不同教育群体之间通过职业地位、失业率和家庭收入来考察。应用逻辑回归分析来检验健康趋势。计算了不平等的相对指数和斜率指数(RII/SII)来考察社会和健康不平等的发展。使用因果中介分析来分析学校教育、职业地位、失业率和收入对健康趋势的影响。
结果
我们发现教育扩张对年轻人的自评健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不平等的相对和绝对衡量指标方面,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社会和健康不平等有所增加。低教育水平年轻人健康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低技能工作和低收入的增加。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教育水平对于在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和保持良好自评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要。低教育水平的年轻人正成为一个更小但日益脆弱的群体,这对未来的预防工作提出了挑战。
引言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教育扩张(Ballarino等,2013;Becker,2006)。在德国,教育扩张反映在不同类型学校的演变上,导致不同的学术和职业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学生(79%)就读于"普通中学"(Hauptschule),这是一所以实践学习为重点的学校,但其毕业证书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Geißler,2014)。到2018年,仅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的人口比例降至30%,而拥有大学入学资格的人口比例上升至33%(Autorengruppe Bildungsberichterstattung,2020)。
正如众多研究所示,疾病风险随着学校教育水平的降低而逐步增加。教育不平等在健康状况方面已在多种疾病中得到证实,如冠心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Lampert,2016;Pallesen等,2024)。此外,较低的教育水平也与较差的自评健康相关(Lampert,2016;Wendt和Wolf,2006)。基于van Oort等人的研究(van Oort等,2005),讨论了三种相互作用的解释教育相关健康不平等发展的方法(Bartley等,2000;Lampert,2016;Moor等,2017)。
第一种解释方法"结构因素"强调,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变得更加有利于健康。例如,较高的教育水平增加了获得高职业地位的机会,而高职业地位与有利于健康的因素相关,如工作自主性、创造力、低体力负担和高收入。此外,高等教育降低了失业风险和相关贫困风险,这对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第二种解释方法"心理社会因素"指的是感知到的压力和个人及社会资源。高等教育通常与较低的心理社会压力和较高的个人及社会资源(如社会支持和应对技能)相关,这进一步促进了高教育水平人群的健康机会。
第三种解释方法"行为因素"将高教育水平人群的更好健康状况归因于他们较少参与有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和饮酒。此外,他们能够采用更有效的策略来维持健康,以及从疾病中恢复(Bartley等,2000;Lampert,2016;Moor等,2017;van Oort等,2005)。
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生命历程角度考察教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除了结构性、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外,这一视角还阐明了贯穿个人生命历程并对疾病风险发展产生影响的生物过程(Angelini等,2016;Currie,2009;Kuh等,2003)。
鉴于较高学校教育对健康的益处,可以合理假设教育扩张将伴随着健康状况良好人口比例的持续增加。根据这一假设,研究表明德国在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Ellert和Kurth,2013)、自评健康(Sperlich等,2019)和功能健康(Trachte等,2015)方面呈现积极的健康趋势。此外,德国观察到健康寿命年数的增加(Doblhammer和Kreft,2011)。这些发现与国际研究相符,后者表明富裕工业化国家呈现积极的健康趋势(Gheorghe等,2016;Kwon和Schafer,2016;Põld等,2016;Sundberg等,2016)。然而,一些研究也报告了负面健康趋势(Galenkamp等,2013;Olfson等,2018)。
人口健康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是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的结果。当健康变化可归因于与形成性事件相关的特定出生队列(如所谓的"战时一代"或"战后一代")时,就会出现队列效应。相反,当健康状况的变化是由影响社会中所有队列成员的特定事件引起时,就会出现时期效应。关于教育扩张,从概念上讲,很难明确区分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因为教育扩张不会影响特定时期或特定出生队列,而是逐渐在不同年龄组和出生队列中发展。确定队列效应的一种方法是分别考察不同年龄组的健康趋势,而不是在总体水平上进行。区分年龄队列的研究表明,健康趋势取决于所考虑的年龄队列。较老的出生队列从积极的健康趋势中受益更多(Clause-Verdreau等,2019;Greaney等,2019;Wolff等,2017)。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考察了教育扩张对人口健康发展的影响力。Woolf等人使用美国生命统计数据发现,消除与教育相关的死亡率差异将比医学进步预防更多的死亡(Woolf等,2007)。Klein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延长德国人的预期寿命。对1925年和1955年出生队列的比较显示,预期寿命增长的三分之二可归因于教育扩张(Klein等,2006)。作者假设,与较高教育水平相关的因素,如更灵活的收入机会、更连续的就业历史、较低的职业健康负担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长预期寿命。根据这一假设,Schellekens和Ziv发现,美国人口1972年至2018年间自评健康的积极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向更高教育水平的趋势(Schellekens和Ziv,2020)。Hill和Needham还得出结论,1972年至2002年美国人口主观健康的增加可归因于高等教育资格的上升(Hill和Needham,2006)。James发现英国的教育扩张效果因所考虑的健康结果而异。虽然他发现证据表明教育扩张在降低体重指数、腰围和体重方面有效果,但对于自报一般健康、长期或限制性疾病、血压以及吸烟和饮酒等健康行为,改善很小或没有改善(James,2015)。
关于教育扩张对健康不平等影响,提出了两种相反的假设(Delaruelle等,2015)。健康回报递减假设指出,随着拥有高中学历的人数增加,由于教育通胀,教育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会下降。据认为,特别是在就业竞争加剧的时期,个人无法完全获得其教育成就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量高学历员工最终会从事实际上只需要较低资格的工作,因此获得有限的健康回报。此外,人们认为教育扩张可能淡化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从一个出生队列到另一个出生队列,低社会地位群体在高等教育中的代表性不断增加。由于家庭背景是健康结果的关键决定因素,也是学习健康素养和应对策略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认为高学历人群的健康状况可能因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在各队列中恶化(Delaruelle等,2015)。
相比之下,队列累积假设指出,高中教育对于在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并未减弱,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假设是教育扩张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利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他们越来越多地从更高职业地位和相关收入中被排挤出去(Gesthuizen等,2010)。除了排挤之外,污名效应也可能起作用。随着低技能群体不断缩小,他们更可能被贴上偏离规范的标签。这可能导致他们越来越被视为无能、不可靠和缺乏动力,从而进一步减少他们的职业机会(Solga,2002)。因此,队列累积假设假设教育与健康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对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不利(Delaruelle等,2015)。这一假设与当前的实证发现一致,即尽管公共卫生努力,健康不平等仍然保持稳定甚至随时间增加(Hoebel等,2018;Hu等,2016;Lampert等,2018;Mackenbach,2012;Moor等,2018;Valverde等,2021;Wachtler等,2019)。然而,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中日益扩大的教育不平等是否可归因于教育扩张。其中之一是Östergren等人的研究,他们分析了18个欧洲人群数十年来的教育和死亡率数据。他们发现,在高学历比例较大而低学历比例较小的人群中,中等和低学历人群的超额死亡率更大。基于教育分布与死亡率中教育不平等之间的这种相关性,他们得出结论,死亡率中日益扩大的教育不平等部分可归因于教育扩张(Östergren等,2017)。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证据表明,随着教育的扩张,一些地区的医疗保健利用差异下降,而其他地区则上升。研究表明,健康差异的区域差异很大,教育扩张在每个区域的后果也很显著(Oh,2019)。这表明教育扩张的效果可能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有所不同。
虽然教育对个人健康的益处已有充分记录,但教育扩张在人口水平上的健康益处仍未得到充分研究。这也适用于教育扩张对健康不平等发展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白,将针对1995年至2020年期间的德国调查以下研究问题:
-
- 教育扩张在25至39岁年轻人良好和较差自评健康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
- 教育扩张对自评健康的影响是否可归因于职业地位、失业和收入的变化?
-
- 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社会和健康不平等如何随时间发展?
-
- 教育劣势年轻人的健康发展是否可以用其职业地位、失业和家庭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数据来源
我们使用了由德国经济研究所("DIW Berlin")进行的德国社会经济面板研究(GSOEP V37)的数据,这是一个由公共资助成立的非营利研究机构。GSOEP是针对18岁及以上私人家庭中个人的代表性年度调查,始于1984年(Goebel等,2019)。数据通常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工具是关于社会人口统计学的个人问卷。
结果
加权样本特征显示在表1中。所包含变量的缺失值比例在0%至2.9%之间。
讨论
总之,我们发现教育扩张对年轻人的自评健康有积极影响,若无这种扩张,男女双方健康状况不佳的年轻人比例会更急剧上升。此外,我们观察到社会和健康条件方面的教育不平等随着教育扩张而增加。最后,已经表明教育劣势男性的健康状况恶化主要是由于...
结论
随着学校教育的扩张,高技能职业岗位的比例也增加了,特别是在女性中。然而,与此同时,收入不平等加剧了。我们只发现了"健康回报递减假设"的微弱证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更支持"队列累积假设",该假设声称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健康不平等正在扩大。尽管人数减少,低教育水平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