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中性粒细胞产生的防御蛋白"抵抗素样γ分子"(Relmy)会在心肌梗死后对心脏细胞形成穿孔作用。这种作用会引发危险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并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该研究论文标题为《抵抗素样γ分子攻击心肌细胞膜并促进室性心动过速》。麻省总医院放射科和系统生物学中心的Nina Kumowski博士是第一作者,Matthias Nahrendorf博士担任资深作者。
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细胞供氧不足,这种缺氧状态会破坏心肌细胞维持稳定节律的能力,引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颤动(VF)等致命性心律失常。VT表现为心脏快速规律收缩,VF则呈现无规律的紊乱颤动,这两种情况都可在数分钟内导致猝死。
研究发现,约48小时内出现的心律失常常与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心肌组织同步发生。研究人员重点探索这些免疫细胞促进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团队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迁移至心肌缺血区域后,会显著上调"Retnlg"基因表达,该基因编码抵抗素样γ分子(RELMy)。
在人类心肌梗死组织中也发现了同源基因"RETN"的异常高表达。当在小鼠模型中剔除该基因后,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了12倍。为研究中性粒细胞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包括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聚焦显微镜和超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以及脂质体模型和细胞培养实验。
研究发现:
- 小鼠模型心肌梗死后,中性粒细胞显著上调Retnlg基因
- 人类心梗组织中RET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 特异性敲除中性粒细胞基因可显著减少心律失常
- 该蛋白可通过破坏心肌细胞膜发挥致病作用
这项发现首次证实免疫细胞可直接影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研究团队建议在常规的血管再通治疗基础上,应考虑靶向调控中性粒细胞功能来减轻心律失常风险。未来研究方向将聚焦于开发中和该蛋白的治疗策略,先在动物模型验证疗效,最终推进至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强调,除心血管领域外,该发现可能对其他存在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激活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癌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正进一步收集该蛋白在人类疾病中的相关证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