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在心肌梗死后被证实会刺穿受损心肌细胞,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每5例心血管死亡病例中就有4例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相关。心肌梗死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这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细胞缺氧,进而破坏离子平衡引发电不稳定性所致。
中性粒细胞参与心脏损伤反应
心脏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大量募集中性粒细胞,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前48小时内,恰与心律失常高发期重合。马萨诸塞州总布里根医院Matthias Nahrendorf教授团队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与患者心律失常的关联性,从而深入研究其致病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心梗模型比较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差异,发现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中特异性高表达抵抗素样分子γ(RELMγ),而巨噬细胞无此现象。
抵抗素与RELMγ的作用机制
人类抵抗素(Resistin)是RELMγ的同源物,存在于单核白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髓细胞中。这种古老防御蛋白在感染时通过形成细胞膜孔洞杀灭细菌,但研究发现其在心肌梗死中出现"误伤":释放的RELMγ会在心肌细胞膜上形成离子通道,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异常,进而扰乱心脏电生理活动。
Nahrendorf解释道:"这种膜孔洞让电荷异常跨膜流动,干扰了原本有序的心脏动作电位传导。"
抗心律失常新靶点
该发现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除除颤器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研究显示:
- 个体间中性粒细胞募集差异可能解释心律失常发生差异
- 心梗患者血液抵抗素水平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
- 人体抵抗素可破坏脂质体膜和哺乳动物细胞
- 小鼠模型中去除RELMγ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12倍
研究团队正在开发阻断抵抗素膜穿孔功能的干预策略。这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DOI:10.1126/science.adp7361)标志着针对心梗后心律失常的精准治疗迈入新阶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