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促进心脏病发作后的心律失常How Neutrophils Trigger Arrhythmia Following Cardiac Injury | Technology Networks

心脑血管 / 来源:www.technologynetworks.com美国 - 英语2025-09-18 12:56:1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47字
最新研究揭示中性粒细胞在心肌损伤后通过释放抵抗素样分子γ攻击心肌细胞,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这种古老防御蛋白在心肌梗死中错误激活,破坏细胞离子平衡并形成致心律失常的组织异常,为开发新型抗心律失常疗法提供了关键靶点,可能解决目前除除颤外治疗选择有限的临床难题。
心脏病发作心律失常中性粒细胞抵抗素样分子γ抵抗素细胞炎症反应心肌损伤治疗途径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健康
中性粒细胞促进心脏病发作后的心律失常

中性粒细胞在心脏病发作后促进心律失常

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后中性粒细胞会穿孔应激心脏细胞,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五分之四的心血管死亡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相关。心脏病发作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这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细胞缺氧所致。缺氧会破坏离子管理,引发电不稳定性及心律失常。

中性粒细胞对心脏损伤的反应

心肌损伤引发的细胞炎症反应中,大量中性粒细胞被募集至损伤部位,通常发生在心脏病发作后前两天——这与心律失常高发期高度重合。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布里格姆医疗中心教授、该研究资深作者马蒂亚斯·纳伦多夫博士向《技术网络》表示,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与心律失常的临床关联"促使团队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

中性粒细胞还参与非预期组织损伤,且已知会干扰细胞电传导,成为理解心律失常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比心肌梗死小鼠模型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研究人员发现抵抗素样分子γ(RELMγ)在缺血心肌中由中性粒细胞(而非巨噬细胞)高表达。

抵抗素与RELMγ

抵抗素是人类中RELMγ的同源物,在人类单核白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髓细胞中表达。最初在小鼠中被发现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通过调节胰岛素抵抗起作用。在人类中,它通过调节慢性炎症、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挥促炎作用,同时作为先天免疫的宿主防御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纳伦多夫解释道:"抵抗素是一种古老防御蛋白,由中性粒细胞释放,在感染时钻穿细菌。我们发现这种防御工具在心肌梗死中错误激活,钻穿心肌细胞。"当RELMγ肽在心肌细胞上打孔时,形成的孔道会改变细胞离子流,导致细胞死亡并产生促进心律失常的组织异常。"由此,电荷得以穿过细胞膜,干扰心脏原本高度有序的动作电位。"纳伦多夫补充说明。

心律失常治疗的新希望

这些发现为心律失常提供了新解释和潜在治疗途径——目前除除颤外治疗选择极为有限。纳伦多夫指出:"不同患者向心脏募集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存在差异。血液中性粒细胞水平受感染、营养、心理社会压力或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大幅波动",这可能解释为何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而其他患者未发生。

在心脏病发作患者的心脏样本中检测到抵抗素,循环抵抗素水平越高预后越差。人类抵抗素被证实可攻击脂质体膜和哺乳动物细胞,表明小鼠研究结果可能适用于人类。当从实验小鼠中清除RELMγ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12倍,证实靶向RELMγ有望预防心律失常。

纳伦多夫团队正基于此研究开发预防或治疗心脏病发作后心律失常的新策略。"我们正在测试抑制抵抗素的方法,"他表示,"重点开发阻断抵抗素膜穿孔功能的策略。"

参考文献: Kumowski N, Pabel S, Grune J, 等. 抵抗素样分子γ攻击心肌细胞膜并促进室性心动过速. 科学. 2025;389(6764):1043-1048.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