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防御机制攻击心脏细胞膜导致致命心律失常Research spotlight: Immune defense punches holes in the heart | EurekAler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eurekalert.org美国 - 英语2025-09-09 20:47:3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62字
麻省总医院研究团队发现中性粒细胞释放的防御蛋白Relmy在心肌梗死后攻击心肌细胞膜,导致心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两种致命心律失常。通过基因敲除实验,发现阻断该蛋白可使小鼠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12倍,为心血管疾病免疫调控治疗提供新方向。研究发表于《科学》杂志,揭示了免疫系统在心脏骤停中的关键作用。
免疫防御机制中性粒细胞抵抗素样分子γ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和治疗策略免疫细胞心肌细胞
免疫防御机制攻击心脏细胞膜导致致命心律失常

如何向公众解释这项研究?

简要结论:我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释放的防御蛋白"抵抗素样分子γ"(Relmy)会在心肌梗死后穿透心肌细胞膜,引发危险的心律失常和细胞死亡。

详细解释:冠状动脉疾病的最致命并发症是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当心肌供血受阻导致心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缺氧时,会引发心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两种危险心律失常。VT表现为心率过快但节律协调,VF则是混乱无序的电活动。

约70%的心律失常发生在心梗48小时内,与免疫细胞大量浸润心肌组织同步。我们发现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会大量表达"Retnlg"基因(编码RELMy蛋白),而在人类心梗组织中检测到同源基因"RETN"表达水平升高。通过基因敲除实验,当小鼠中性粒细胞缺失该蛋白后,心梗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了12倍。

研究核心问题?

探索中性粒细胞如何诱发心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心肌细胞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已被充分研究,但免疫细胞对心律失常的促进作用尚不明确。这项研究对开发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1. 多组学分析:利用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数据(小鼠心梗模型)筛选中性粒细胞关键蛋白
  2. 跨物种验证:对比人类心梗组织样本中同源基因表达水平
  3. 功能实验
  • 共聚焦显微镜和超分辨率显微镜观察蛋白对心肌细胞的作用
  • 采用脂质体模型和细胞培养技术验证人/鼠源蛋白功能一致性

主要发现

  1. 基因表达关联:小鼠心梗模型中性粒细胞Retnlg基因表达上调,人类心梗组织中RET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2. 功能验证
  • 骨髓来源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敲除该基因的小鼠,心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
  • 该蛋白通过破坏心肌细胞膜完整性诱发心律失常

研究意义

  1. 治疗启示:除传统血管再通治疗外,应针对性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有害蛋白,这比现有广谱免疫抑制更精准
  2. 机制突破:首次证实免疫细胞可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发致命心律失常
  3. 转化前景:正在开发针对该蛋白的中和治疗策略,未来或可用于减少心梗后猝死风险

后续研究方向

  1. 开发中和抗体或抑制剂靶向该蛋白
  2. 验证靶向治疗在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
  3. 开展临床研究评估其在人类心梗治疗中的潜力
  4. 探索该机制在其他中性粒细胞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团队:本研究由麻省总医院布里格姆和妇女医院的Nina Kumowski医生和Matthias Nahrendorf教授领衔,合作机构包括牛津大学、德国研究基金会等国际团队。

研究资助:本研究获得莱杜克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英国心脏基金会等机构资助。

利益声明:Nahrendorf教授获得多家生物制药公司研究资助及咨询费,部分作者与生物医药企业存在合作,但本研究无直接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