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可预测阿尔茨海默病Your Blood Predicts Alzheimer’s Disease | 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 McGill University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www.mcgill.ca加拿大 - 英语2025-09-16 22:14:53 - 阅读时长7分钟 - 3183字
科学家发现血液中一种名为p-Tau217的生物标志物可在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出现前多年精准预测疾病发展,该分子通过检测tau蛋白在217位苏氨酸的异常磷酸化水平实现诊断,能有效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类型痴呆并评估疾病风险,尽管淀粉样蛋白假说曾因学术不端争议受挫,但此项血液检测技术为早期筛查提供新途径,尤其适用于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然而大规模人群筛查仍需谨慎以避免假阳性引发的心理负担和过度医疗,目前该技术已有多项商业化检测获批但治疗手段依然有限。
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检测p-Tau217痴呆APOE基因淀粉样蛋白βtau蛋白缠结疾病预防疾病诊断健康风险
血液可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我的第一份实验室工作是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参与一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项目。我需要检测参与者DNA样本中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特定形式。我们从母亲和父亲各继承一个基因拷贝,与其他基因一样,APOE基因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我了解到,携带某种特定APOE基因形式的人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如今,整整二十年过去了。我的职业生涯已发生显著转变,当年的导师也即将退休。我们在症状出现前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方面取得进展了吗?

实际上,是的。尽管进展缓慢且领域内曾出现疑似学术欺诈事件,但除昂贵侵入性检测外,现已出现一种性能优异的简易血液检测方法。

出于生物医学科学家对创意的天然排斥,它被命名为p-Tau217。

并非所有痴呆都是阿尔茨海默病

全球估计有5500多万人患有痴呆症,尽管人们常将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混为一谈,但阿尔茨海默病仅是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痴呆指认知能力显著下降,通常涉及记忆和语言障碍,这种衰退会干扰独立生活能力及日常活动,如穿衣和如厕。

阿尔茨海默病在症状显现前会经历多年无症状期,逐渐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最终演变为痴呆。这是一种可怕疾病,但并非人人易感。年龄是最大风险因素,家族痴呆史也会增加患病风险,不过仅有不到1%的病例通过遗传获得。

某些基因确实与该病相关,例如APOE基因。其中一种名为ε4(epsilon four)等位基因的形式,会使患病风险提高2至3倍;若两个APOE基因拷贝均为ε4类型,风险则激增8至12倍。但这种基因检测是二元的:要么携带这些等位基因,要么不携带,且结果终身不变。(该检测通常仅用于研究,因其无法为医生提供显著额外信息,且无法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

尽管我们仍不完全了解疾病成因,但显微镜观察已揭示两个标志性特征,科学家们试图将其用于诊断和治疗。

斑块侵袭

阿尔茨海默病首个肉眼不可见的标志是斑块。非牙科斑块,而是由特定短蛋白淀粉样蛋白β(Aβ)聚集而成。在神经元中,Aβ的前体蛋白像破土花朵般穿过细胞膜。当分子"割草机"以特定方式切割该前体蛋白时,产生的片段之一即为Aβ;在阿尔茨海默病逝者大脑中,病理学家可见这些片段在神经元间如雪球般聚集。活体中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单个Aβ单元先聚集成5-6个的簇,随后体积增大形成"原纤维",最终发展为真正斑块。

尽管Alois Alzheimer早在1906年就描述了这些斑块,但它们究竟是致病原因还是疾病结果至今仍存激烈争议。然而斑块确实存在,因此成为研究焦点。

不幸的是,几乎所有清除斑块的治疗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目前美国已批准两种靶向淀粉样蛋白β的治疗性抗体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lecanemab(Leqembi)和donanemab(Kisunla)。其疗效有限且获批过程颇具争议。(这些药物目前尚未获加拿大卫生部批准。)

尽管治疗效果有限,但这些斑块显然与疾病相关。有趣事实:多数活到中年的唐氏综合征患者均会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拥有第三条21号染色体,而编码Aβ前体蛋白的基因正位于该染色体,导致该蛋白剂量增加,从而放大患病风险并加速疾病发展。

约二十年前,有强有力证据表明Aβ"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但后续调查揭示可能存在学术欺诈。

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声称,Aβ的可溶性小聚集体(称为寡聚体)会导致大鼠记忆问题。其中一种特定寡聚体Aβ*56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头号嫌疑犯"。据《科学引文索引》统计,该论文被引用近2000次。去年,除两名作者外其余均同意撤回该论文,因其图表显示"过度篡改痕迹",数据疑似造假。

正如Charles Piller在《科学》杂志对该丑闻的曝光所述,学术欺诈绝非无害:它误导研究人员浪费时间,而患者仍在承受痛苦。

但这并不否定Aβ确实存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然而部分科学家谴责所谓"淀粉样蛋白黑手党",他们压制研究人员探索其他潜在病因,如免疫问题或与锌、铜、铁等人体必需金属相关的异常。

事实上,近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突破与Aβ关系不大,而与疾病的另一重要特征相关。

tau蛋白缠结之谜

当淀粉样蛋白β斑块在脑神经元积累时,tau蛋白的特定变体则在神经元聚集。希腊字母tau(发音如"痛"字前加"t"音)指一种帮助组装和稳定细胞内支架的蛋白。它可被磷酸基团修饰,如同孩童手持数个气球,但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该蛋白变得过度磷酸化。孩童被过多气球缠绕,如同其他持球孩童般相互纠结。在神经元内,这些过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体被称为神经原纤维缠结,会破坏神经元功能。

研究人员已探索tau蛋白的各种修饰形式,其中一种近期脱颖而出:即p-Tau217,指在217位苏氨酸携带磷酸基团的tau蛋白。它可在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显现前数十年就出现在患者血液中。

识别优质生物标志物极为困难。生物标志物指体内可测量且与健康状况相关的指标,可能是基因突变、血液或唾液中的分子。它可用于诊断疾病、预测未来发病、评估生存概率或指导治疗。

理想的阿尔茨海默病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应能准确识别所有未来患者,且无假阳性或假阴性。至少错误率需极低,应能早期预警、无创且廉价。若专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还应能区分其他类型痴呆(如血管性或额颞叶痴呆)。

基于现有数据,p-Tau217基本满足上述条件。它能区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非患者;具有预后价值,即血液中p-Tau217水平越高,症状出现风险越大;似乎能有效区分阿尔茨海默病痴呆与其他类型痴呆;且对运动等治疗有响应——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有益)可降低患者血液中的p-Tau217水平。目前多项基于p-Tau217的获批检测已商业化。

那么,我们是否该每年检测以监控患病风险?这确实是被热议的观点:未来在医生办公室检查血脂时,我们或可同步检测p-Tau217水平。但检测的弊端在于永无完美。用于全人群筛查时,微小假阳性率仍会导致大量人群无谓恐慌——他们被误判将患病,因无论生物标志物多可靠,准确率永不100%。这正是为何"每年筛查所有癌症类型"的想法虽诱人却不可取:大量健康人将焦虑地接受活检等侵入性检查。筛查需科学实施,因此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筛查均有年龄建议。

对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者而言,p-Tau217血液检测或有价值,因当前诊断流程远非完美。临床医生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中,至少五分之一经尸检证实并非此病;而85岁以上未被诊断痴呆者中,三分之一尸检显示脑内存在阿尔茨海默病迹象。尽管腰椎穿刺和昂贵影像技术已改善诊断,但我们仍需可靠的血液检测。

然而,早期检测的核心问题始终是:然后呢?若被告知十年后可能显现症状,除心理准备和安排后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疾病发作后的治疗令人失望:胆碱酯酶抑制剂仅能轻微缓解部分症状,美金刚疗效不明;多国已批准两种靶向淀粉样蛋白β的抗体(第三种Aduhelm因争议获批后已被弃用),维生素E似乎仅能延缓疾病某方面进展。预防方面有句谚语:护心即护脑。保持运动、健康饮食、远离烟酒,以及管理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似乎均有助于预防。

从研究角度看,阿尔茨海默病最令人沮丧的是:鉴于其致残性和巨额研发投入,进展竟如此缓慢。我们已知淀粉样蛋白β、磷酸化tau蛋白(以及未提及的神经丝轻链蛋白)均与疾病相关,但它们究竟是元凶还是过客仍不明确。终于,p-Tau217在诊断应用上取得突破。但愿它不会卷入学术欺诈争议的漩涡。

核心结论:

  • 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隐形标志是脑神经元内特定蛋白缠结的形成
  • 这种名为p-Tau217的蛋白变体已成为可靠指标,可通过血液检测预测未来患病风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