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机器学习预测心房颤动短期发作Short-term atrial fibrillation onset predic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 | Oxford Academic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academic.oup.com比利时 - 英文2025-09-16 21:12:3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49字
本研究通过分析95,871份Holter心电图记录建立大型数据库,首次实现心房颤动短期发作的精准预测。研究发现基于心率变异性参数的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5分钟以上心房颤动事件时表现卓越,XGBoost模型的AUROC达到0.919,准确率84.5%,敏感度83.0%,特异度86.6%,阳性预测值高达90.2%。该成果将机器学习与可穿戴设备结合,为"口袋药丸"式预防策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有望通过实时预警系统提前数小时预测心房颤动发作,显著降低中风等并发症风险,改善全球数亿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管理方案,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心房颤动预测心率变异性Holter心电图记录预防性干预可穿戴移动健康技术AF发作患者预后
使用机器学习预测心房颤动短期发作

将机器学习(ML)模型集成到可穿戴或连接设备中,在心房颤动(AF)发作前提供早期预警提示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策略。应用于2导联Holter心电图记录的机器学习算法可支持开发预测模型,能够在短期内检测即将发生的阵发性AF事件。这种方法可促进更针对性的"口袋药丸"(PITP)式干预策略,有望增强及时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4小时Holter心电图记录,识别当前处于窦性心律但将在随后几小时内经历AF发作的患者。

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包含95,871份手动分析Holter心电图记录的新型数据库,从872名患者中识别出1,319次阵发性AF事件。其中,506份记录中的835次AF事件在AF发作前有超过60分钟的正常窦性心律(NSR),发作后有超过10分钟的持续AF。患者被分为五个年龄组:所有患者合并组、60岁以下组、60-70岁组、70-80岁组以及80岁以上组。此外,研究还从347名无心律异常患者的365份记录中识别并分类,从中选取两个心电图段作为对照。研究在原始心电图数据上训练了两个深度学习(DL)模型来预测AF发作。为将深度学习模型与使用心率变异性(HRV)参数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人员采用了随机森林(RF)分类器和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XGBoost,XGB)。结果表明,在HRV参数上训练的决策树模型提供了最佳的预测性能。

对于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的AF事件,观察到最显著的结果,XGB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达0.919(95% CI:0.879-0.958),精确率-召回率曲线下面积(AUPRC)为0.919(95% CI:0.879-0.958)。在0.5的决策阈值下,准确率为84.5%(81.2-87.8),敏感度为83.0%(79.5-86.4),特异度为86.6%(79.3-93.9),阳性预测值(PPV)为90.2%(85.5-94.9),阴性预测值(NPV)为78.4%(74.7-82.1),F1分数为86.2%(83.5-89.0)。

这些发现表明,HRV参数包含用于AF发作短期预测的关键信息,有力支持预防性干预策略。将此类预测模型集成到可穿戴移动健康技术中可促进"口袋药丸"式预防方法的实施,有望减少AF相关并发症。未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具有前景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心房颤动、预测、识别、自主神经系统、心率变异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