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Arrhythmia
美国英语医学健康
2025-08-13 12:23:43阅读时长3分钟1139字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引发的多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跳过速(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动过缓)。正常窦性心律特征表现为特定的心电图波形,当静息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成人)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钟则定义为心动过缓。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能无明显症状,而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心悸、头晕、晕厥、呼吸困难、胸痛及意识水平下降等。
分类体系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
- 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颤等)
- 交界性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室性早搏、室速)
- 传导阻滞(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各类型)
特殊临床类型包含: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 Brugada综合征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 肥厚型心肌病相关心律失常
病理机制
主要机制包括:
- 异常自律性:心脏起搏细胞异常放电
- 折返机制:电信号在心肌组织形成环路
- 触发活动:离子通道异常引发后除极
其中折返机制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成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病例的80%。特殊类型的室颤发生时,心室肌纤维呈现无序电活动,心电图显示紊乱的尖峰波形,属于心血管急症。
诊断方法
核心诊断技术:
- 心电图(ECG):基础诊断工具
-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 电生理检查(导管标测技术)
- 食管心房调搏术(鉴别房扑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特殊检查包括:
- 遗传基因检测
- 药物激发试验
- 运动负荷试验
治疗策略
分层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
- 急救措施:同步电复律、体外除颤
- 外科手术:迷宫手术
特殊人群管理:
- 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率约1-2%)
- 新冠肺炎相关心律失常(全球死亡病例中15%与此相关)
- 运动员心脏综合征(静息心率可低至40次/分钟)
流行病学
全球患病率:
- 房颤患病率2-3%(欧美国家)
-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占青少年猝死病例的30%
- 心源性猝死占心血管死亡病例的50%
研究进展:
- 鱼油对心律的影响存在双重性
- 低温治疗中的Osborn波与预后相关性
- 人工智能心电分析系统(准确率>95%)
特殊临床场景
围产期管理
胎儿正常心率范围110-160次/分钟,约1%的早搏病例存在结构性心脏异常。多学科管理包括:
- 胎儿超声心动图监测
- 母体抗凝治疗
- 产时急救准备
猝死预防
危险因素评分系统:
- CHA2DS2-VASc评分(房颤相关卒中)
- Brugada综合征SCD风险分层
- 长QT综合征危险基因型鉴定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适应症:
- 既往心脏骤停史
-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 射血分数<35%
研究前沿
当前热点:
- 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病机制研究
- 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
- 基因治疗在单基因心律失常的应用
-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重大进展:
- 2023年多模态神经网络诊断系统(IEEE Access)
- 2021年连续心电监测技术比较研究
-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开发(靶向Nav1.5通道)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