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ib)是一种由心房电信号紊乱引发的异常心律(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快速且不规则地跳动。这种病症可能以短暂的异常心跳发作开始,并随时间延长或演变为持续性心律异常。心房颤动发作时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出现心悸、晕厥、头晕、意识丧失或呼吸困难。该病症会增加心力衰竭、痴呆和脑卒中的风险,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
心房颤动的常见成因包括肺静脉肌束的快速心跳爆发。通过导管消融术隔离肺静脉可恢复窦性心律。心脏神经节丛(心房和心室的自主神经节)也可能成为病灶区域,故有时也会对其进行消融治疗。随着病情进展,肺静脉与左心房交界处的触发作用会减弱,左心房可能成为独立的心律失常起源。
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是最重要的可调节风险因素,其他心脏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在中低收入国家,风湿热是瓣膜病的主要原因。肺部相关风险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肥胖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皮质醇等应激生物标志物及情感压力也与心房颤动发病相关。其他风险因素还包括过量饮酒、吸烟、糖尿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约半数病例与上述风险因素无关。
临床表现
心房颤动常伴随快速心率的症状,患者可能感知到心悸、运动耐力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仅通过常规体检或心电图(ECG)确诊。典型心电图特征包括P波缺失、基线不规则波动及心室率加快。并发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如疲劳、呼吸困难、水肿),以及可能由脑部供氧不足引发的意识丧失。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心房颤动引发。
病理机制
心房颤动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房纤维化,这可能源于心房扩张、遗传因素或炎症反应。随着病程进展,心房重构导致电传导不均一性增加,形成折返环路。肺静脉肌束、左心房附件和Marshall韧带等区域的异常电活动是常见触发点。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异常激活也与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诊断方法
通过脉搏触诊和心电图检查可确诊。心电图显示:
- 无P波,代之以不规则基线波动
- R-R间期绝对不规则
- QRS波群通常窄小(除非存在传导系统疾病)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瓣膜疾病、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功能。食道超声对左心房血栓检测更敏感,但主要用于高风险患者。
治疗策略
遵循ABC综合管理路径:
- A:抗凝治疗(CHA2DS2-VASc评分指导)
- B:控制症状(心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 C:管理共患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
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优于华法林,但机械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仍推荐使用华法林。
导管消融:通过射频、冷冻或脉冲电场技术隔离病灶区域(肺静脉/左心房附件),年轻患者成功率较高,但需警惕心包填塞、食管瘘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用于心率控制,胺碘酮等用于节律控制,但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流行病学特征
全球患病率超3300万例,欧洲和北美达2-3%,发展中国家男性0.6%、女性0.4%。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50岁以下0.1%,60-70岁4%,80岁以上14%。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50%,但女性患者并发症风险更高。非洲裔人群发病率较低,可能与遗传差异有关。
预后与并发症
心房颤动可进展为永久性,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每千人年11例)、肾功能障碍(6/1000)和死亡(4/1000)。研究发现,心房颤动与痴呆的独立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涉及亚临床脑梗死、脑血流改变、炎症反应等。基因组研究发现PITX2、ZFHX3等基因与心房颤动易感性相关。
特殊人群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病年龄更早,多源于右心房。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可能增加风险。动物中猫狗较少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但赛马存在遗传易感性。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