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速率出现异常。患者可能感受到心跳扑动、过速或间歇。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 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
- 心动过速 心率超过每分钟100次[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常有胸腔扑动感。[2]某些心律失常无害且无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3]
心律失常的症状
多数心律失常无明显症状,常见表现包括:
- 心悸(胸腔扑动感、跳动缺失感或过快跳动感)
- 心跳停顿感或节律紊乱
- 疲劳、虚弱、眩晕
- 缓慢性心律失常
危急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
- 严重虚弱、头晕
- 晕厥
- 呼吸困难
- 胸痛
- 视力模糊[4]
病因与风险因素
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是主要病因,可能源于:
- 心肌细胞损伤
- 电信号传导障碍
- 电信号过量生成
老年人因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发病率高。某些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组胺药、β受体阻滞剂)及可卡因、甲基苯丙胺等毒品亦可诱发。[5]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 心肌梗死
- 心力衰竭
- 瓣膜异常
- 先天性心脏病
- 高血压
- 睡眠呼吸暂停
- 吸烟
- 甲状腺疾病
- 极端情绪压力
诊断方法
采用心电图(ECG)记录心脏电活动,24-48小时动态监测的霍尔特监测仪用于持续检测。检查包括:
- 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成像)[4]
- 负荷试验(跑步机检测或药物模拟运动)
- 心导管术测量心腔压力
- 胸部X光评估心脏大小
- 甲状腺功能检测
- 睡眠研究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 腺苷:减慢快速心率
- 阿托品:暂时治疗心动过缓
-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和血压
- 抗凝药:预防血栓(房颤患者常用)[7]
- 钙通道阻滞剂:减缓心率
- 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
介入治疗
- 起搏器:植入式设备调节心率[8]
- 植入式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9]
- 导管消融术:通过电灼破坏异常组织
辅助疗法
调整生活方式:
- 低脂低钠饮食
- 规律运动
- 戒烟
- 体重管理
特定人群可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法(如屏气、轻压眼睑)控制心率。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 心血管健康饮食
- 控制血压和胆固醇
- 戒烟
- 谨慎用药(避免相互作用)
潜在并发症
- 中风:房颤患者血栓风险增加[4]
- 心力衰竭
- 心脏骤停
流行病学数据
美国房颤患者达270万人,2030年预计增至1,210万。英国50万成人研究显示2.4%存在心律异常,65-73岁群体患病率达5%。
种族差异
尽管非裔、拉美裔和亚裔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风险因素更高,房颤发病率反而低于白种人[13],研究推测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差异有关[14]。
相关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睡眠呼吸暂停均可引发心律失常。前者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者可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设备治疗。[16]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