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 Wikipedia

心脑血管 / 来源:en.m.wikipedia.org国际 - 英语2025-08-28 16:03:40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18字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无法有效泵血的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劳和下肢水肿等症状,由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脏损伤因素引起,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包括药物管理、生活方式调整及必要时使用植入设备或心脏移植,全球患病率约2%且预后较差。
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临床表现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后管理流行病学预防措施诊断技术治疗进展健康管理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F),亦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或心力衰竭综合征,是指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这种病症不仅会导致左心房充盈压升高引发肺淤血,还会因组织缺氧导致代谢性损伤。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基于射血分数(EF)评估,包括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EF<40%)、射血分数中间型心力衰竭(HFmrEF,EF 41-49%)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EF≥50%)。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的症状随受累心室位置不同而异。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肺静脉高压导致肺水肿所致。右心衰竭则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周围性水肿。双心室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胸腔积液,这种情况在左心衰竭中更为常见。

病因学

冠状动脉疾病(包括既往心肌梗死)、高血压、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长期酗酒和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其他罕见因素包括心肌炎、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曲妥珠单抗)、重金属中毒(铅、钴)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被确认为独立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神经体液系统的长期激活,导致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和左心室形态改变(从椭圆向球形转变)。当心肌过度拉伸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横桥连接能力下降,导致Frank-Starling定律失效。高输出性心力衰竭见于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高代谢状态。

诊断标准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定义心力衰竭为具有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劳)和体征(如颈静脉压升高)的患者,且存在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诊断算法如HFA-PEFF专门用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诊断,结合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NT-proBNP/BNP)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治疗方案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HFrEF)的标准四联疗法包括:

  1.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2. β受体阻滞剂
  3.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
  4. SGLT2抑制剂

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患者主要采用利尿剂控制充血症状,同时积极管理高血压等合并症。对于药物难治性病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心脏移植可作为终末期治疗选择。

预后管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年死亡率高达35%,预后评估需结合临床预测规则和心肺运动测试。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建议早期介入姑息治疗,重点关注症状管理、护理目标规划和医疗授权书制定。心脏移植是终末期患者的最后治疗选择,但面临供体稀缺和免疫排斥等挑战。

流行病学

2022年全球心力衰竭患者达6400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美国年新增病例55万,住院治疗年花费超过105亿美元。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诊断年龄更早,且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群体发病率更高。

预防措施

预防包括每周至少500MET-分钟的体力活动、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保持健康体重、限制钠盐摄入。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研究显示,戒烟、降压和健康饮食可显著降低患病风险。糖尿病女性合并肾功能减退或体重指数升高者风险尤高。

诊断技术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核心,可测量射血分数(EF)。胸部X光可见心影增大、克氏B线等征象。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关键生物标志物。心电图可显示心律失常和传导异常,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运重建可能性。

治疗进展

干细胞治疗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改善心功能潜力,但临床证据尚不充分。表观遗传调控在心肌肥厚和纤维化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2021年ESC指南强调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QSR间期>150ms患者的生存获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