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与脂肪库特异性肥胖作为心血管衰老的驱动因素Sex- and depot-specific adiposity as a driver of cardiovascular ageing |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Oxford Academic

心脑血管 / 来源:academic.oup.com英国 - 英语2025-09-01 18:39:17 - 阅读时长4分钟 - 1917字
本文通过分析21,000名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数据,揭示了性別与特定脂肪库分布(尤其是内脏脂肪)对心血管衰老的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内脏脂肪与肝脏脂肪含量与生物性心血管年龄呈正相关,且男性较女性存在更强的相关性。通过机器学习构建的心血管年龄评估模型,结合炎症因子与脂质代谢标志物分析,证实了脂肪分布特异性干预(如GLP-1受体激动剂)可减缓心血管衰老进程,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评估维度与治疗策略。
心血管健康脂肪组织肥胖心血管衰老性别特异性内脏脂肪组织异位脂肪库炎症生活方式干预GLP-1受体激动剂
性別与脂肪库特异性肥胖作为心血管衰老的驱动因素

本文关联文献:V. Losev等人关于「性別特异性体脂分布预测心血管衰老」的研究(

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系统间的密切关联早在生命早期即已确立,二者共享间充质起源与发育通路。间充质细胞一旦向脂肪细胞系分化,其脂肪储存与扩展功能会通过复杂的代谢、内分泌及炎症机制影响心血管健康。脂肪组织不仅是被动的能量储存库,更是通过脂肪因子、细胞因子及激素信号调节全身生理的动态内分泌器官。

脂肪生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初始阶段表现为脂肪细胞肥大(脂质积累与细胞扩张),随后发生增生,包括前脂肪细胞募集与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内脏脂肪组织(VAT)和异位脂肪库(尤其是肝脏脂肪)相较于作为主要能量储存库的皮下脂肪组织(SAT)具有更高的代谢活性。肥胖状态下,SAT的脂肪生成受阻会导致VAT与异位脂肪库的适应不良性肥大,触发代谢、免疫及炎症反应级联。抗炎介质如脂联素的表达下调,而促炎脂肪因子如瘦素、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表达上调,促进持续性低度炎症。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分布模式而非总体脂肪含量,已成为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键决定因素。具有相同BMI指数的个体在脂肪分布特征及心血管风险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凸显了肥胖表型的高度异质性。当纳入衰老维度时情况更为复杂:总体脂含量在第七个十年持续增加后因代谢消耗减少而下降,但无论男女,VAT均因生殖激素水平的年龄相关变化而持续增加。绝经女性VAT蓄积加速,而男性睾酮水平每年约1%的渐进下降也产生类似效应。

衰老伴随循环系统促炎因子的慢性低度升高(即使无明显诱因),同时对感染或肿瘤等免疫刺激的协调性免疫应答能力受损。炎症与免疫反应的失调是衰老的标志性特征(炎症衰老),且已被证实为认知障碍、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年龄相关疾病的明确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性別特异性脂肪组织蓄积模式通过VAT介导的炎症影响衰老轨迹的假说。

Losev团队在《欧洲心脏杂志》同期发表的重要研究中,基于21,000余名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域性脂肪含量与心血管衰老的关系。研究者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根据126项心血管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涵盖血管功能、心肌运动及组织成分)估算心血管生物学年龄。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心血管年龄-Δ)被用作心脏衰老加速或延缓的替代指标。尽管该模型为横断面设计、缺乏个体纵向追踪及心血管结局与死亡率的稳健预测,但基于MRI的心血管特异性生物学年龄估算仍具开创性价值。MRI对年龄相关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精准量化能力,使其成为心血管衰老表型分析的黄金标准。近期研究显示同一个体不同器官具有独立的衰老轨迹,质疑了通过血液表观基因组或蛋白质组测量获得的全身性衰老时钟预测心脏生物学年龄的可能性。因此,器官特异性衰老评估指标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年龄-Δ与BMI(总体脂肪量指标)无相关性,但在两性中均与VAT、总腹部脂肪及肝脏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这种关联在男性中更为显著,印证了肥胖与心血管衰老的性別特异性易感性。对躯干与臀部脂肪库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差异:在男性中,任一脂肪库均与生物学年龄更老的心血管系统相关;而绝经前女性臀部脂肪则表现出保护作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支持臀股脂肪分布对心血管衰老的因果保护效应。

这些发现的生物学合理性建立在脂肪库代谢与炎症特异性的已知机制之上。VAT与异位脂肪对系统性炎症与代谢紊乱的贡献远超SAT,二者均已被证实可触发心血管衰老。VAT与肝脏脂肪分数(异位脂肪蓄积)与更年老的心血管系统(即心血管年龄-Δ升高)相关性最强。此外,心血管年龄-Δ与循环炎症标志物(如糖蛋白乙酰基团)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也存在正相关。

综上所述,该研究强调脂肪组织分布与表型特征(而非单纯数量)在心血管衰老中的核心作用,并凸显风险分层与干预中性別特异性策略的必要性。生活方式干预(如体力活动与膳食调整)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可通过靶向VAT与异位脂肪库有效减缓心血管衰老。这类受体激动剂已被证明可减少VAT与肝脏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心血管风险,可能通过阻断脂肪组织与心脏间的炎症代谢交互实现。

通过针对性的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心血管衰老具有可塑性。聚焦脂肪分布模式——尤其是具有代谢危害的VAT与异位脂肪库的减少——可更精准识别心血管衰老加速的高危人群。增加体力活动、优化膳食结构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兴疗法,不仅能调节脂肪再分布与降低系统性炎症,更有望延缓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学衰老。在心代谢疾病全球负担持续攀升的当下,将心血管年龄评估指标整合入预防策略,可能为延缓或预防年龄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变革性路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