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
微创手术联合Artemis神经清除装置能否改善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
研究发现
MIND随机临床试验因同期试验阳性结果及后续可行性分析提前终止。对236例参与者的数据显示:微创手术(症状发作72小时内实施)未能显著降低单纯药物管理组患者的180天致残率或30天死亡率。然而,微创手术显著改善了30天致残率,并减少了180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研究意义
尽管MIND试验未证实微创手术在降低180天致残率或30天死亡率方面的优势,但Artemis系统实现了深度和叶部出血的安全高效清除。
摘要
重要性 幕上脑出血(ICH)手术清除是否能改善功能预后仍存争议。
目的 比较Artemis神经清除装置微创手术联合药物管理与单纯药物管理治疗自发性幕上ICH的疗效。
设计、背景与参与者 MIND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于2018年2月6日至2023年8月28日在全球32个中心招募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至微创手术组(154例)或药物管理组(82例)。主要终点为18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次要终点为30天死亡率。
结果 因同期试验阳性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试验提前终止。总体参与者中位年龄60岁,69.5%为深部出血,30.5%为叶部出血。主要模型分析显示微创手术未优于药物管理(OR 1.03,95%CI 0.62-1.72;P=0.45)。调整后模型OR为1.10(95%CI 0.66-1.85;P=0.35)。手术组30天死亡率为7.2%(11/152),药物组为9.8%(8/82)。
结论 在MIND试验中,症状发作72小时内实施的微创手术未能显著降低单纯药物管理组患者的30天死亡率或180天致残率。
引言
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15%,是致残和致死率最高的卒中亚型,早期死亡率达30%-40%。手术清除的理论基础在于清除血肿可减轻占位效应并减少炎症反应。传统手术和早期微创手术试验显示可降低死亡率但未改善功能预后。近期ENRICH试验首次证实内镜微创清除可改善幕上叶部ICH患者的功能预后。
方法
试验设计
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ClinicalTrials.gov: NCT03342664),遵循FDA 21 CFR §812、赫尔辛基宣言及ISO 14155:2011标准。主要终点:180天mRS评分;次要终点:30天死亡率。
纳入标准
年龄18-80岁,血肿量20-80 mL,发病24小时内初始影像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5-15分,既往mRS 0-1分。
统计分析
主要分析采用比例优势Logistic回归模型,置信区间采用Hodges-Lehmann估计。
结果
患者特征
最终236例参与者中,手术组154例,对照组82例。中位基线NIHSS评分18分,80.5%患者基线Hemphill评分0-2分。
技术结果
手术组中位血肿清除率达80.7%(IQR 64.2%-92.3%),79.2%患者残余血肿<15 mL。深部和叶部出血清除效果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结果
手术组30天死亡率为7.2%(11/152),对照组为9.8%(8/82)(差异-2.5%,95%CI -11.7%至4.8%)。180天死亡率分别为13.2%和18.3%。
探索性分析
术后30天mRS评分显示微创手术显著改善预后(OR 4.23,95%CI 2.36-7.57),但90-180天随访未维持此优势。
讨论
尽管未达到主要终点,但微创手术在30天功能预后和180天安全性上显示出优势。血肿清除率达80%且残余血肿<15 mL的比例高于既往研究(ENRICH 72%,MISTIE III 59%)。
局限性
- 提前终止导致统计效能不足;
- 长期随访缺失;
- 黑种人代表性不足;
- 疫情期间数据收集受限。
结论
Artemis装置微创手术未改善自发性幕上ICH患者的180天致残率或30天死亡率,但实现了高效安全的血肿清除。基于此探索性证据,支持进一步研究微创手术在幕上ICH的应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