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颅内出血(即颅腔内血液的病理性积聚)可发生于脑实质或邻近的脑膜间隙。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膜或潜在间隙出血详见其他专题。本文重点讨论脑实质出血(ICH)及其向脑室扩展导致的脑室内出血(IVH)。
脑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8-13%,由多种疾病引发。相较于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更易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出血及其伴随的脑水肿可能破坏或压迫邻近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实质组织显著移位可引发颅内压(ICP)升高,进而产生可能致命的脑疝综合征。
病理生理学
非创伤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导致的血管壁损伤(如高血压、子痫、药物滥用),也可由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引发的脑血流过度(如再灌注损伤、出血性转化、寒冷暴露)、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动脉病变(如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止血功能异常(如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出血倾向)、出血性坏死(如肿瘤、感染)或静脉回流受阻(如脑静脉血栓形成)引起。
颅脑创伤(钝性或穿透性)也是常见病因。服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遭遇钝性头部创伤时,创伤性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升高。一项研究显示,与华法林使用者相比,氯吡格雷使用者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即刻发生率显著更高;延迟性创伤性颅内出血则罕见且仅见于华法林使用者。
慢性高血压可导致小血管病变,表现为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及Charcot-Bouchard微动脉瘤形成,累及大脑各部位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大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
脑出血好发部位包括:基底节区(40-50%)、脑叶区域(20-50%)、丘脑(10-15%)、脑桥(5-12%)、小脑(5-10%)及其他脑干部位(1-5%)。约1/3的脑出血病例会扩展至脑室系统形成脑室内出血,其中多由丘脑基底节区出血扩展所致。孤立性脑室内出血则多起源于室管膜下结构,如生发基质、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
流行病学
发病频率
美国
每年约12-15/10万人发生脑出血,老年人群(≥65岁)高血压性出血达350/10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国际
亚洲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区域。
死亡率与发病率
美国每年超2万人死于脑出血。30天死亡率达44%,其中脑桥或脑干出血24小时死亡率高达75%。Hallevi等通过对脑室出血(IVH)患者的CT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IVH评分系统可通过快速估算出血体积提高预后预测准确性。
种族差异
高血压高发人群(如非洲裔美国人)出血率更高。中国、日本及亚洲其他地区发病率更高,可能与环境因素(如富含鱼类脂肪的饮食)及/或遗传因素相关。
性别差异
总体存在轻微男性优势,但研究结果存在分歧。脑淀粉样血管病可能更常见于女性。苯丙醇胺使用与年轻女性脑出血风险升高相关。
年龄因素
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前每十年翻倍。70岁以上人群相对风险超过7。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脑叶区,常与动静脉畸形相关。室管膜下或生发基质出血主要见于早产儿。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