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比CT出血标志物在脑出血中的预后影响:一项来自罗马尼亚的大型单中心队列研究Non-Contrast CT Hemorrhage Markers and Outcome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Large Single-Center Cohort from Romania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mdpi.com罗马尼亚 - 英语2025-09-08 19:25:38 - 阅读时长10分钟 - 4674字
本研究通过分析40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数据,发现四种非对比CT标志物(混杂征、黑洞征、不规则形状、卫星征)与血肿扩大及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黑洞征的预测价值最强,且SUM_BBIS复合评分(0-4分)可量化血肿影像学复杂性,为急诊环境下早期风险分层提供依据。研究证实这些标志物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的聚集性,并支持在临床决策中系统评估这些影像学特征。
自发性脑出血非对比CT征象血肿扩大住院死亡率SUM_BBIS评分混杂征黑洞征不规则形状卫星征健康预后
非对比CT出血标志物在脑出血中的预后影响:一项来自罗马尼亚的大型单中心队列研究

摘要

背景与目的:自发性脑出血(ICH)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血肿扩大(HE)是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但非对比CT(NCCT)标志物的应用仍显不足。本研究评估四种预设NCCT征象——混杂征(BS)、黑洞征(BHS)、不规则形状(IRS)和卫星征(SS)及其简单复合评分(SUM_BBIS,0-4)与HE和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3年某三级医疗中心收治的404例原发性ICH患者。排除继发性出血或未行随访NCCT者。由盲法阅片者对各征象进行二元评分并计算SUM_BBIS。HE定义为24-48小时内重复NCCT显示血肿体积增加>6mL或>33%。结局包括HE和住院死亡率,次要分析探讨基线血肿体积、部位、脑室扩展(IVH)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404例患者中,IRS最常见(62.1%),其次为SS(34.9%)、BHS(31.1%)和BS(15.3%)。22.0%(89/404)发生血肿扩大,出现≥1个征象者更常见(黑洞征关联最强,56.2% vs 23.8%;p<0.001)。住院死亡率随SUM_BBIS升高呈阶梯式增加(非存活者平均1.95 vs 存活者0.93;p<0.001)。结论:四种NCCT征象(尤其是BHS)可识别HE和住院死亡高风险患者。SUM_BBIS复合评分通过影像学复杂性量化实现阶梯式风险分层。系统评估这些标志物可优化早期分诊,尤其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急诊环境。

1. 引言

自发性脑出血仍是卒中亚型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约占全球卒中的10-15%,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缺血性卒中不同,ICH常引起颅内压增高、血肿周围水肿和血肿扩大,导致神经功能恶化和高病死率。早期血肿扩大(HE)通常定义为体积增加≥6mL或≥33%,约20-35%患者在发病最初24小时内发生。这一现象是住院死亡率和不良功能预后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

已发现多个基于影像学的HE和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其中CT血管造影(CTA)的"斑点征"作为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已被广泛研究,但对所有ICH患者进行CTA并不总可行。因此研究焦点转向普遍应用的非对比CT(NCCT)征象,包括混杂征、黑洞征、不规则形状和卫星征。

这些征象在初始NCCT上的存在均与更高的血肿生长风险和更差的神经预后相关。但其在典型未筛选ICH人群中的相对频率及共现模式仍存疑问。

本单中心队列研究旨在:

  1. 确定四种NCCT征象在连续ICH人群中的发生频率
  2. 评估其与血肿位置、体积、脑室扩展的关系
  3. 检验其与血肿进展和住院死亡率的关联
  4. 建立简单累加评分SUM_BBIS(0-4)评估血肿影像学不稳定性和预测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既往描述的NCCT征象整合为复合评分(SUM_BBIS),特别针对罗马尼亚患者群提供区域性和临床见解。现有预测方法常结合临床或时间变量,但起病时间在未见证ICH中常不明确。而SUM_BBIS仅基于影像学,量化NCCT异质性,适用于急诊或资源有限场景。

不同研究报道的征象发生率和预测强度存在差异,可能反映影像协议、征象定义和队列选择的差异。多数分析强调单个标记物或混合临床/影像变量,当起病时间未知时可推广性受限。纯影像学复合评分在未筛选ICH人群中的增量价值尚不明确,这促使了本研究的开展。

在罗马尼亚评估这些标志物具有临床相关性,考虑到区域风险特征(如高血压)、抗凝药物使用模式(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影像获取可及性和治疗时间窗可能影响征象分布和预测价值。

我们假设更高的SUM_BBIS评分与更大的基线体积相关,并且独立预测血肿扩大和住院死亡率。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患者选择

2017-2023年期间,我们回顾性筛查某单中心三级医疗机构的所有自发性ICH病例(n=602)。排除标准包括:继发性出血(血管畸形、动脉瘤、肿瘤或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基线NCCT质量不佳、单纯脑室出血无实质成分、48小时内无随访CT。最终队列404例,均具备高质量基线NCCT(PACS系统)和随访影像。临床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酒精使用和抗血栓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或抗血小板药物)。

2.2 影像协议与放射学征象定义

所有患者入院时行基线NCCT,24-48小时内或临床恶化时复查。初始NCCT评估四个关键放射学征象:

  • 混杂征(BS):血肿内低密度区(差异≥18 HU)直接毗邻高密度区,未被完全包裹
  • 黑洞征(BHS):高密度血块内完全包裹的低密度区(差异≥28 HU),与正常实质无连续
  • 不规则形状(IRS):明确分叶或棘状血肿边缘,提示多灶出血源
  • 卫星征(SS):主血块外20mm内存在小高密度出血灶(≤10mm)

计算复合评分SUM_BBIS = BS + BHS + IRS + SS(范围0-4)。两位盲法评估者独立评估所有征象,争议通过共识解决(κ>0.70)。

2.3 血肿体积、位置和进展

所有患者复查NCCT评估体积变化。血肿进展定义为>33%或>6mL体积增加。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使用ABC/2椭球法估计体积(A=最大轴径,B=同一层面垂直直径,C=层厚×含血层数)。位置根据最深累及结构分类(壳核-豆状核、丘脑、额叶、小脑或脑干)。脑室扩展(IVH)定义为基线或随访CT显示脑室内出血。治疗分为保守或手术。

2.4 主要终点

主要终点包括:

  1. 各征象总体发生频率
  2. SUM_BBIS评分分布
  3. 征象与血肿进展的关联
  4. 住院死亡率分析
  5. 手术与保守管理及抗凝与非抗凝治疗亚组间征象差异

2.5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v26.0进行分析。进行单变量比较和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

  1. 血肿扩大
  2. 住院死亡率

协变量包括年龄、基线血肿体积、IVH、抗凝状态、各NCCT征象、治疗策略及治疗×征象交互项。模型性能通过Nagelkerke R2、ROC 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缺失数据<5%时采用完整案例分析,≥5%时进行插补(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分类变量用众数)。

3. 结果

40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组成研究队列。队列平均SUM_BBIS评分为1.43。94例(23.3%)接受手术,其中68例早期、26例延迟手术。

IRS最常见(62.1%),其次SS(34.9%)、BHS(31.1%)、BS(15.3%)。平均SUM_BBIS为1.43,女性(1.38)与男性(1.46)相似。探索性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四个NCCT征象的预后关联在女性和男性中方向一致(交互项均不显著)。

SUM_BBIS评分与基线血肿体积呈强相关(Spearman r=0.78,p<0.001)。从评分0的11.3mL到评分4的100.6mL,血肿体积随评分增加显著上升(见图5)。

89例(22.0%)发生血肿扩大。各征象在扩大组显著过表达:BS(28.1% vs 11.4%)、BHS(56.2% vs 23.8%)、IRS(75.3% vs 54.9%)、SS(50.6% vs 29.8%)(所有p<0.001)。黑洞征关联最强(绝对差异32.4%),提示其对活动性出血的预测价值。

住院死亡率分析显示更清晰关系(见图7)。非存活者平均SUM_BBIS(1.95)显著高于存活者(0.93,p<0.001)。四个征象在非存活者中均显著更多:BS(24.8% vs 11.1%)、BHS(71.0% vs 15.4%)、IRS(87.2% vs 50.8%)、SS(52.0% vs 27.2%)(所有p<0.001)。其中黑洞征的死亡率差异最大(50.9个百分点),提示其对持续性出血的特异性。

当多个NCCT征象共存时,住院死亡率显著升高(见图8)。混杂征和黑洞征联合死亡率达82.4%,显示其累积预后意义。手术患者基线影像学复杂性更高(SUM_BBIS 1.70 ±1.12 vs 保守治疗1.35 ±1.02,p=0.003),主要源于更高的IRS(71.3% vs 59.3%)和SS(47.9% vs 30.7%)。

慢性肾病(1.60)和血小板减少症(1.68)患者SUM_BBIS最高,他汀使用者最低(0.92)。华法林相关出血的SUM_BBIS(1.48 vs DOACs 1.32)和黑洞征发生率(59.1% vs 37.9%)更高,但整体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在404例ICH队列中,SUM_BBIS评分与更大血肿、幕下(特别是脑干)位置、IVH及凝血功能障碍相关。住院死亡者评分(1.95)显著高于存活者(0.93),黑洞征显示最强死亡率梯度(保守治疗71% vs 15%,手术治疗52% vs 24%)。

CTA斑点征虽能预测扩展,但本研究未系统获取CTA。这反映真实世界场景(急诊/资源有限),突出在CTA不可用时纯NCCT标志物(特别是BHS)的预后价值。未来平行CTA研究可量化其附加价值。

虽然影像学标志物在治疗策略间分布相似,但手术患者仅轻度更高影像学复杂性(SUM_BBIS 1.70 vs 1.35;p=0.03),这种差异在调整基线体积后消失,表明手术选择主要基于临床状态、血肿大小和位置而非形态学。

临床实践中,入院时标记NCCT征象(尤其是多个征象)可作为CTA无关的分诊工具。这些患者需要密切神经监测、积极血压控制和及时止血治疗(如华法林相关出血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必要时抗纤溶药)。SUM_BBIS作为简单的纯影像学复合指标,在起病时间不确定和CTA非常规应用时具有实用性。

我们的发现与既往文献一致:混杂征发生率(15.1%)符合10-20%范围,其扩展风险比(OR≈3-5);黑洞征(30.9%)被证实特异于扩展和预后不良;卫星征(34.4%)高于其他报道的15-25%,可能反映CT采集参数差异和深部出血为主。

新兴的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方法显示血肿扩展预测高精度。虽然我们的评分是人工完成,但方法间一致性强调临床相关性。SUM_BBIS可作为AI管道的补充:

  1. 作为纹理特征的可解释输入
  2. 在结果标签稀少时作为弱标签
  3. 作为实时分诊/校准信号标记高不稳定性表型

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单中心设置、基于住院死亡率而非90天改良Rankin量表(因随访不完整)、早期手术可能低估扩展、后续就诊影响征象可见性(如混杂征)、轻微不规则的主观评估及关键血压数据的不完整检索。尽管如此,黑洞征始终预测血肿生长,强化其作为持续性出血标志物的作用。

关于推广性,罗马尼亚队列表明本地模式:高血压负担高;与较新登记库(DOAC相关ICH更突出)相比维生素K拮抗剂使用较频繁,而慢性肾病和酒精相关ICH率接近欧洲平均水平。这些差异强调在更大跨国队列中外部验证SUM_BBIS的必要性。

5. 结论

在404例自发性脑出血单中心研究中,四种非对比CT征象(混杂征、黑洞征、不规则形状、卫星征)始终与血肿扩大和住院死亡率相关。虽然所有征象均预示不良结局,但黑洞征作为血肿扩大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更大的出血、更深处所和脑室扩展尤其显示多个放射学征象,反映更复杂的出血模式。我们的发现支持在急性ICH中常规系统评估这些NCCT标志物,以识别可能受益于更积极监测和早期干预的高危患者。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