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人体试验证实,一种名为"肛门呼吸"的突破性呼吸技术安全性获得确认。该技术通过直肠输送含氧液体,为肺功能受损患者提供潜在生命支持。
这项由日本主导的临床试验首次验证了"肠内通气"方法在人体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测试了特殊液体全氟十氢化萘在直肠内安全存留一小时的可能性,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损伤。该技术灵感源自泥鳅——当生存于低氧污水中时,这种鱼类会吞咽空气并通过肠道吸收氧气。东京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家武部高贵博士在新冠疫情期间呼吸机短缺的背景下,首次提出将鱼类的这一生存机制应用于人类。
全氟十氢化萘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全氟碳化合物,其溶氧能力是水的数倍,此前已安全应用于外科手术和眼科治疗。其核心原理是将富氧液体注入肠道,利用肠道气体吸收功能作为肺功能衰竭时的辅助呼吸器官。在本次日本医院开展的1期临床试验中,年轻志愿者接受了直肠注入非富氧全氟十氢化萘的测试。研究人员通过软导管逐步注入液体,并密切监测疼痛反应、生命体征变化及体内化学指标,重点评估人体可安全承受的液体容量及不良反应。
试验结果出人意料地平稳:除少数受试者报告高剂量时出现腹胀或痉挛外,多数人耐受良好,排液后不适感即消失。血液检测未发现肝肾功能或血液化学指标损伤,且液体严格保留在目标区域,未侵入循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额外充氧,全氟十氢化萘的溶解氧含量仍高于静脉血,理论上微量氧气可透过肠壁进入血液。研究者观察到微弱的氧气扩散迹象,但尚未达到临床效果——这符合安全试验的定位。武部高贵博士(曾获搞笑诺贝尔奖)强调:"肠内通气可作为备用供氧模式挽救生命,初步结果表明它可能在传统通气失败时拯救重度呼吸衰竭患者。"
若后续试验证实富氧全氟十氢化萘能有效提升血氧,该技术将革新呼吸窘迫治疗:在紧急插管前争取宝贵时间,为脆弱的新生儿提供更温和的供氧方式,或在医疗资源枯竭时成为低技术含量的救命方案。武部创立的EVA生物技术公司正筹备日本二期试验,将优化液体用量、留置时长及血氧提升效果。这项研究不仅为呼吸危机提供新工具,可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损伤风险,更挑战了人类生理学的传统认知——医学突破常始于看似荒谬的构想,泥鳅的肠道呼吸机制如今正成为维系人类生命的新希望。相关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Direct Med》期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