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生活目标感的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更低。(© Drobot Dean - stock.adobe.com)
核心发现
- 在平均8年的跟踪中,生活目标感得分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其认知障碍风险比最低三分之一人群低28%
- 调整年龄、教育程度、抑郁症状及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APOE E4基因变异等变量后,这种保护效应依然存在
- 研究人员认为目标感可能通过心理社会资源增强大脑对神经病理变化的抵抗能力
- 虽然效应表现为平均1.4个月的发病延迟,但专家指出这与现有阿尔茨海默病疗法效果相当,且目标感获取更为便捷
萨克拉门托讯 - 根据对近14,000名美国人的追踪研究,生活目标感较强的人群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比目标感较弱者低约28%。这项保护效应在携带阿尔茨海默病易感基因的人群中同样显现。
发表于《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数据显示,经过中位数8年(最长15年)的跟踪,目标感得分最高组别比最低组别平均晚1.4个月出现认知问题,该结论已排除年龄、教育程度、抑郁症状等因素影响。
研究细节
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Nicholas C. Howard和Aliza P. Wingo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3,765名45岁以上健康退休研究(HRS)参与者数据。参与者通过七项量表评估生活目标感,认知功能采用改良电话认知状态访谈(mTICS)每两年评估一次。
研究期间1,820名(13%)参与者出现认知障碍(定义为连续两次评估低于验证阈值)。研究指出:"人生目标是除传统生物学风险外的重要心理社会资源,可增强对痴呆神经病理过程的抵抗力。"
跨人群验证
目标感与大脑健康的关联在不同种族/族裔群体中均成立,且不受APOE E4基因变异影响。尽管黑人参与者平均目标感得分略高于白人和西班牙裔,但因样本量较小需谨慎解读。
研究团队强调,目标感带来的认知延迟虽小(1.4个月),但与药物干预效果相当。相较于存在副作用和成本问题的药物,培养生活目标感具有安全性和可及性优势。
应用价值
这些发现表明提升生活目标感可能成为促进认知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此前研究已证实目标感与降低中风风险、改善身体功能相关。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寻找预防性生活方式因素成为公共卫生当务之急。
研究局限包括两年一次的认知评估无法精确确定发病时间,观察性研究无法证明因果关系,以及西班牙裔和"其他"群体样本量不足影响统计效力。不过研究结果提示,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创造性活动等日常方式可能有效延缓认知衰退。
研究方法
对13,765名45岁以上健康退休研究参与者进行跟踪,使用七项量表评估生活目标感,每两年进行mTICS认知测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在控制人口学、教育、抑郁和遗传风险因素后得出结论。
研究成果
中位随访8年间13%参与者出现认知障碍。高目标感组风险降低28%,黑人和白人组均具统计学意义,西班牙裔组呈现相似趋势。最高目标感组平均比最低组延迟1.4个月发病。
研究局限
两年一次的认知评估存在发病时间确定误差,观察性研究无法建立因果关系,西班牙裔和"其他"群体样本量不足影响统计效力。早期轻微认知变化可能影响目标感评分(反向因果关系)无法完全排除。
研究支持
研究获得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作者无利益冲突声明。研究内容不代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或联邦政府观点。
出版信息
Howard, N.C.等人(2025)《Life Purpose Lowers Risk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Based Cohort》,发表于《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第33卷第10期,1021-1031页。DOI: 10.1016/j.jagp.2025.05.009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