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8月25日发布的研究显示,拥有明确人生目标不仅能延长寿命,还可能成为预防痴呆症的新途径。这项发表于《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跟踪了13000名45岁以上成年人长达15年,发现具有强烈人生目标感的人群发展认知障碍(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风险降低28%。
目标感构建大脑韧性屏障
研究团队发现,这种保护作用在不同种族群体中均显著存在。即使在排除教育水平、抑郁症状及阿尔茨海默病重要风险基因APOE4的影响后,相关性依然成立。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教授阿莉莎·温戈指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人生目标感对大脑韧性的积极影响。对于携带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的人群,目标感仍能显著延缓发病并降低患病概率。"
研究未具体限定人生目标的来源形式,但参考此前"生之喜悦"(ikigai)相关研究,老年人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目标感:
- 人际关系:照料家人、陪伴孙辈或支持伴侣/朋友
- 社会参与:延续职业活动、担任导师或参与社区建设
- 精神信仰:宗教活动、灵修实践或信仰团体参与
- 个人成长:发展业余爱好、学习新技能或达成人生里程碑
- 助人行为:慈善捐赠、护理援助或公益倡导
目标感延缓认知衰退进程
研究显示,高目标感人群的平均认知衰退 onset 延迟约1.4个月(基于八年追踪周期并排除年龄、教育、抑郁症状及遗传风险影响后)。虽然这个时间看似短暂,但与当前药物治疗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研究第一作者、公共卫生研究员尼古拉斯·霍华德强调:"相比存在安全风险和高昂费用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人生目标感这种零成本、零风险的干预手段更具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与局限性
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资助的全国代表性健康与退休研究,所有参与者初始认知状态正常。研究人员采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的7项指标,通过"我积极践行人生规划""我的生活具有明确方向感"等问题,以6级量表(从"强烈同意"到"强烈反对")评估目标感,得分1-6分(数值越高表示目标感越强)。
虽然研究证实了目标感与认知障碍风险的显著关联,但作者强调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无法证明直接因果关系。不过研究共同作者、神经病学教授托马斯·温戈认为:"这种心理幸福感对健康老龄化具有关键作用。期待未来通过干预性研究验证目标感培养对预防痴呆的实际效果。"
这项发现为"主观幸福感可通过神经可塑性改善生理健康"提供了新证据。作者强调人生目标感是可培养的品质,建议公众尽早思考生命意义。正如托马斯·温戈教授所言:"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实现健康提升,这永远不会太早或太晚。"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