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理生理学、治疗与未来方向Cerebral Hemorrhage: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 Circulation Research

心脑血管 / 来源:www.ahajournals.org美国 - 英语2025-08-26 13:50:11 - 阅读时长6分钟 - 2919字
本文系统综述了自发性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病因、损伤机制、治疗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涵盖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和脑淀粉样血管病变等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讨论了血压管理、抗凝药物逆转和手术干预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并提出预防复发、生物标志物开发及神经保护疗法的研究空白与前景,为脑出血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脑出血颅内出血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损伤机制治疗预防长期预后未来研究方向
脑出血:病理生理学、治疗与未来方向

脑出血:病理生理学、治疗与未来方向

Jessica Magid-Bernstein 1,Romuald Girard,Sean Polster 2,Abhinav Srinath 3,Sharbel Romanos 4,Issam A. Awad 5 [^correspondence],Lauren H. Sansing 6

作者单位

1: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correspondence]:电子邮件联系人

5: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期刊信息

《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

卷130,第8期(2022年4月15日)

DOI:10.1161/CIRCRESAHA.121.319949


摘要

颅内出血(ICH)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破坏性卒中形式。本文综述了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病因、损伤机制、当前治疗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过去40年,尽管高血压管理改善和抗凝药物使用增加导致出血原因构成比变化,但全球脑出血发病率持续上升。基础和临床研究揭示了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和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AA)等病因及血肿扩大、炎症、铁诱导损伤和氧化应激等复杂机制。尽管多项试验探索了药物和手术干预的疗效,但未能显著改善生存率和功能预后。当前针对生物标志物、超早期止血治疗、微创手术及血肿周围炎症保护的新方法为治疗带来希望。

颅内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占美国所有卒中的10%和全球6.5%-19.6%,其30天死亡率高达50%。过去十年,对风险分层和治疗靶点的认知显著进展,为改善预后提供基础。


流行病学

1980年代以来,美国脑出血住院发病率稳定在每年每10万人20例,但全球发病率在1990-2010年间增长47%,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中,抗血栓药物使用增加抵消了高血压控制改善的益处,导致总体发病率持平。研究显示,1988-1999年辛辛那提数据显示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增加5倍。

男性、冬季、老龄化均增加脑出血风险。美国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群发病率高于白人,主要因高血压更普遍。日本脑出血占卒中负担的40%,是西方国家的两倍,但病死率较低。


病因与风险因素

自发性脑出血主要病因为慢性高血压和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AA),次要病因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和缺血性卒中继发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异常及毒品使用可加重病情(见表1)。

表1. 自发性脑出血风险因素

可改变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
高血压 既往脑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药物相关) 高龄
吸烟 男性
过量饮酒 糖尿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AA) 凝血功能障碍(先天性)
脑血管病变(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慢性肾病

:AVMs指动静脉畸形。

高血压性微血管病变

未控制的高血压使70岁以下患者脑出血风险增加2-4倍,通过血管重塑(玻璃样变性和小动脉夹层)导致深部脑区出血。小鼠模型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胶原蛋白失衡参与发病机制。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

CAA是一种年龄相关疾病,特征为动脉壁β-淀粉样蛋白沉积,导致脑叶出血风险增加。家族性CAA与早发性相关,而散发型多见于高龄。载脂蛋白E(APOE)ε2或ε4等位基因携带者风险更高。

凝血功能障碍

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相关脑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但血肿体积更小、预后更佳的机制尚不明确。血小板输注可能增加抗血小板药物相关脑出血患者的死亡风险。

毒品使用与其它因素

苯丙胺和可卡因的暂时性使用与脑出血相关,其机制涉及急性血压升高和血管炎症改变。吸烟、酗酒、糖尿病和既往血管疾病均可增加风险,而高血脂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损伤机制

脑出血损伤分为初期物理压迫继发性炎症及氧化应激。血肿扩大(HE)、脑积水和颅内压(ICP)升高导致初期死亡,而铁离子沉积和炎症因子释放引发长期神经损伤。

颅内压与血肿扩大

血肿体积超过60cm³时30天死亡率达91%。早期控制血压(收缩压<140mmHg)在INTERACT2和ATACH-2试验中显示出改善功能预后的潜力,但未降低死亡率。

脑积水与炎症

40%脑出血患者合并脑室出血(IVH),其体积增加与死亡率升高相关。体外脑室引流(EVD)可降低颅内压,但对功能预后的改善尚不明确。

血肿周围水肿与铁诱导损伤

血肿周围水肿(PHE)早期由血清蛋白扩散引起,后期与凝血酶释放、炎症及铁毒性相关。去铁胺(Deferoxamine)可减轻水肿,但i-DEF试验显示其对90天预后无效。


治疗

预防

控制高血压、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和管理其他可改变风险因素是预防核心。PROGRESS试验证明,使用培哚普利可降低脑出血复发风险。

血压管理

脑出血患者普遍高血压,早期强化降压(<140mmHg)可减少血肿扩大。但ATACH-2试验未显示其对死亡率或残疾的明确益处,仅发现对肾功能的潜在副作用。

抗凝药物逆转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可降低血肿周围水肿,而Idarucizumab完全逆转达比加群作用。Andexanet alfa对Xa因子抑制剂的逆转效果优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s),但高成本引发争议。

手术治疗

小脑出血>3cm时手术可缓解脑干压迫。STICH试验显示,幕上出血早期开颅术未改善整体预后,而MISTIE III试验通过微创手术结合血肿体积<15ml的阈值,为未来研究提供依据。


长期预后

脑出血1个月死亡率27%-50%,幸存者常遗留功能依赖。认知功能在急性期下降,部分患者在2-4年后发展为痴呆。表浅铁沉积(superficial siderosis)和白质高信号提示预后不良。复发风险在首次出血后持续存在,年复发率非脑叶出血为3.4%,脑叶出血为7.8%。


未来研究方向

重启抗凝治疗的时机、APOE靶向免疫疗法在CAA中的应用、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治疗是重要方向。生物标志物(如IL-10、miR-185-5p)和多组学研究(如机器学习结合MRI渗透特征)可提升诊断准确性。


知识空白与挑战

需进一步研究:

  1. 早期神经保护药物(如铁死亡抑制剂)的神经修复作用
  2. 微创手术与局部给药联合疗法
  3. 免疫调节剂(如芬戈莫德、阿片受体激动剂)的抗炎潜力

结论

脑出血仍是高致死致残的疾病,但流行病学、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展为降低疾病负担带来希望。

【全文结束】


  1. ORCID: 0000-0001-6506-6017 

  2. ORCID: 0000-0002-3229-5021 

  3. ORCID: 0000-0001-7336-7231 

  4. ORCID: 0000-0002-0719-6355 

  5. ORCID: 0000-0003-1510-602X 

  6. ORCID: 0000-0002-6898-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