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缺血性中风中的色氨酸代谢新发现: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信息:
Weixin Chen 1, Tangyou Mao 1, Chenchen Sun 1, Rui Ma, Yuran Dong, Yuxuan Xiong, Wenjun Bao, Ran Han, Le Wang
研究亮点
- • 犬尿氨酸、血清素及吲哚代谢途径的色氨酸代谢紊乱参与缺血性中风病理进程
- • 喹啉酸/犬尿酸比值升高与肠道吲哚丙酸(IPA)水平降低可作为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 • IDO、TDO、TPH等关键酶及AHR受体是极具潜力的缺血性中风治疗靶点
- • 药物研发面临血脑屏障穿透性及肠道菌群个体差异等临床转化挑战
- • 需整合多组学技术与临床试验推动缺血性中风靶向治疗发展
摘要
缺血性中风是全球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色氨酸代谢紊乱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色氨酸主要通过犬尿氨酸途径、血清素途径和微生物吲哚途径进行分解代谢,这些代谢路径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调节中风后的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兴奋毒性及免疫反应。升高的喹啉酸/犬尿酸比值反映神经毒性增强,而肠道来源的吲哚代谢物改变会破坏肠脑信号传导。本文综述了IDO、TDO、TPH等关键酶和AHR受体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尽管临床前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代谢复杂性、血脑屏障限制及肠道菌群个体差异等障碍仍制约着临床转化。未来研究需整合多组学技术与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以推进缺血性中风的靶向治疗。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卒中代谢组学;治疗靶点;色氨酸代谢;肠道菌群
数据可用性
本研究未使用具体实验数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