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组与健康:机制性见解Gut microbiome and health: mechanistic insights | Gut

硒与微生态 / 来源:gut.bmj.com英国 - 英语2025-08-11 23:13:5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59字
本文系统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组通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源性大麻素等分子机制调节宿主代谢、免疫和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在肥胖、糖尿病和肝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并探讨了特定细菌如黏蛋白阿克曼菌的治疗潜力。
肠道微生物组健康代谢疾病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肠源性激素咪唑丙酸菌株特异性精准营养与微生物组疗法
肠道微生物组与健康:机制性见解

肠道微生物组现已成为调节宿主健康的关键元素之一。从出生起,我们的身体就承载着包括基因和代谢产物在内的微生物群落。在健康人群中,口腔微生物组每天随食物被吞咽,但胃酸、胆汁酸(BA)、消化酶和抗菌蛋白会抑制其在肠道定植。微生物在消化道分布存在梯度差异:十二指肠含量为口服样本的千分之一,而结肠每克内容物含菌量高达1000亿个,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厌氧菌为主。这种生物量构成通常所称的肠道微生物组,可通过饮食和药物调控,并已成为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治疗的依据。

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疾病关联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相关。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内肠杆菌科和大肠杆菌增多,而抗炎菌如假小链双歧杆菌减少。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特定菌株通过增强肠道屏障、调节GLP-1分泌等机制改善代谢综合征。

分子机制解析

  1. 短链脂肪酸(SCFAs):膳食纤维经肠道菌群发酵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SCFAs,通过GPR41/GPR43受体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反应。丁酸可激活PPARγ通路抑制肠道炎症,而SCFAs水平下降与肠杆菌科异常增殖相关。
  2. 胆汁酸(BAs):初级胆汁酸在肝脏合成,经肠道菌群代谢为次级胆汁酸。胆汁酸通过FXR和TGR5受体影响葡萄糖代谢和肠道激素(如GLP-1)分泌。百岁老人次级胆汁酸特征显示其菌群对代谢性疾病具有干预潜力。
  3.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该系统的CB1和CB2受体与肠道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LPS等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通过TLR4激活炎症通路,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Amuc_1100蛋白可通过TLR2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4. 新型分子发现
  • 肠源性激素调控: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通过μ-阿片受体和PPARγ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肠道收缩和血糖控制。
  • 咪唑丙酸(IMP):由肠道菌群代谢组氨酸产生,通过mTORC1通路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这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菌株特异性作用

某些细菌如Anaerobutyricum soehngenii通过激活GLP-1改善代谢综合征。黏蛋白阿克曼菌的Amuc_1100蛋白通过TLR2信号维持肠道屏障稳定性,且该菌灭活后仍保留治疗效果,提示其非活性成分的潜在价值。

结语与展望

随着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逐步明确。未来研究需聚焦菌株特异性干预手段开发,推动精准营养与微生物组疗法的临床应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