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
吸烟通过调节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代谢物谱和黏膜菌群影响免疫系统,这可能解释了吸烟对克罗恩病(CD)有害而对溃疡性结肠炎(UC)有益的现象。
研究方法:
- 吸烟对UC和CD产生相反作用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
- 研究人员根据吸烟状况(从不吸烟、戒烟者、当前吸烟者)对IBD患者进行分类,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唾液、粪便和结肠黏膜菌群。
- 通过无菌小鼠和UC/CD小鼠模型评估吸烟相关细菌对肠道免疫系统和结肠炎的影响。
关键发现:
- 在UC患者中,吸烟者粪便中乙酸和丁酸等关键短链脂肪酸含量高于戒烟者(CD患者呈现相似趋势但样本量较小)。
- 吸烟者的结肠黏膜中检测到显著升高的香烟烟雾芳香化合物(如对苯二酚),促进缓症链球菌等口腔细菌定植。
- 将缓症链球菌移植给无菌小鼠后,T辅助1型细胞和干扰素γ产生型CD8+ T细胞增加,改善UC模型炎症但加剧CD模型炎症。
临床启示:
日本RIKEN综合医学科学中心的Hiroshi Ohno博士指出:"我们的结果表明,口腔细菌(尤其是链球菌属)向肠道的迁移及其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吸烟对UC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从逻辑上说,直接使用这类细菌或间接使用对苯二酚可能模拟吸烟的有益作用,同时避免所有有害影响。"
研究来源:
该研究于8月25日在线发表于《肠道》(Gut)期刊。
研究局限性:
主要局限性包括日本人群CD患者样本量较小(影响统计效力),小鼠模型仅部分再现人类IBD特征(尤其是慢性病程和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未全面记录药物使用和疾病发作时间。
利益声明:
该研究无商业资助,作者声明无相关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