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记录了全球第二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并发的罕见病例。该病例近期发表于《血液病病例报告》期刊,凸显了骨髓增殖性肿瘤与淋巴浆细胞恶性肿瘤共存所面临的临床挑战及未解之谜。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以血小板过度生成为特征,通常与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相关;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则属于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被淋巴浆细胞浸润并分泌单克隆IgM蛋白。
在此新报告的病例中,ET通过细胞减灭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而冒烟型WM则需持续监测。研究人员指出,此类罕见病例的稀缺性凸显了开展更广泛研究的必要性,以探索多发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潜在的共同遗传与环境机制,并为治疗策略提供指导。
研究团队表示:“WM和ET均为罕见疾病,单个患者同时罹患两种疾病提示肿瘤转化过程可能存在共同机制。”研究指出,导致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易感突变与MPN相关突变相同,包括JAK2、MPL和CALR。
该64岁白人男性患者主诉头痛、非心源性胸痛及疲劳。其病史包括心房颤动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值得注意的是,家族史显示多名父系亲属患有WM和多发性骨髓瘤,表明存在显著的遗传易感性。
初始血液检查显示血小板升高(743×10⁹/L),经JAK2突变检测呈阳性,确诊为ET。鉴于家族史,临床医生进一步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发现IgM“M峰”,提示需排查WM。骨髓活检最终确诊双重疾病:由JAK2 V617F突变驱动的ET,以及具有MYD88 L265P突变特征的WM。基因检测表明两者独立发生,而非源自同一恶性克隆。
研究人员解释称,患者体内不同的遗传驱动因素提示为独立的肿瘤事件,但其家族中浆细胞恶性肿瘤的聚集现象指向可能存在的遗传风险因素,使其易患多种血液系统癌症。环境暴露因素(包括患者接触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历史)也可能产生影响。
研究团队表示:“鉴于该患者记录在案的多代家族WM和多发性骨髓瘤病史,共同暴露或遗传易感性是可能的。部分研究发现杀虫剂暴露与MPN存在关联,但我们在该家族队列中未发现一致的共同暴露因素:6名患浆细胞恶性肿瘤的家族成员中,3人有重度农业化学品接触史,其余3人则无此类接触史。”
患者接受羟基脲和阿司匹林治疗以控制ET相关的血小板计数及症状,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且症状改善。WM仍处于冒烟型状态,表现为IgM水平升高但无须治疗的症状。临床医生选择观察随访,此举符合现行指南对惰性WM避免早期使用潜在毒性治疗的建议。
5年随访期间,患者血红蛋白轻度下降,IgM水平从500 mg/dL升至近2800 mg/dL。尽管病情进展,但尚未出现需针对WM进行治疗的严重贫血或临床症状。
此前唯一发表的病例涉及一名55岁中国男性,同样被诊断为ET与WM并发,且携带JAK2 V617F和MYD88 L265P突变。该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产生应答,此药物已知对MPN和WM均有效。研究人员指出,两例病例在突变谱、无器官肿大及双重诊断等方面的相似性,引发关于这些恶性肿瘤是否共享环境或遗传触发因素的疑问。
参考文献
- Wallace M, Mathey B, Yeung CCS, Appelbaum JS, Wallace M.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共存:一例病例报告. Case Rep Hematol. 2025年8月28日在线发表. doi:10.1155/crh/3390770
- Lu N, Neoh CL, Ruan Z, 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发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Onco Targets Ther. 2020;12:3431-3435. doi:10.2147/OTT.S245950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