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尿路感染(UTIs)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性行为和个人卫生习惯相关。然而,一项新研究发现,近五分之一的尿路感染病例实际由受污染肉类中的大肠杆菌引起。
大肠杆菌与尿路感染的关联
2017至2021年间,研究人员在南加州采集了数千份人类尿液和零售肉类中的大肠杆菌样本。他们通过比对肉类与尿液样本中的大肠杆菌DNA,确定了与受污染肉类相关的感染病例。
"大肠杆菌可吸收特殊DNA片段帮助其在鸡肠道内存活甚至增殖,而不同DNA片段则助其适应人体肠道环境,"该研究资深作者、乔治·华盛顿大学环境与职业健康教授兰斯·B·普莱斯博士解释道。
研究发现,18%的尿路感染病例与肉类细菌污染相关,而非人际传播。低收入社区居民面临更高风险,其中21.5%的尿路感染与食物来源相关。普莱斯指出,尽管研究聚焦南加州,但结论基本适用于全美:"肉类经屠宰、分割后运往全美各地,加州居民接触的肉类与其他地区完全相同。"
生肉如何引发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通常因肠道大肠杆菌经尿道进入泌尿系统所致。专家既往建议通过性行为后排尿、从前向后擦拭及选择淋浴等方式预防感染。新发现表明食品安全习惯同样关键。
避免厨房交叉污染至关重要。普莱斯强调:"若在同一砧板处理生肉和沙拉蔬菜,食用生蔬菜时可能摄入大肠杆菌。细菌进入肠道后易迁移至泌尿系统。"他还补充:"手部清洁不彻底也可能使细菌直接进入泌尿生殖道。"
低收入社区尿路感染率更高的原因
研究者未直接调查成因,但多重因素可能导致低收入社区面临更高食源性尿路感染风险。普莱斯指出:"低收入社区商店的肉类包装往往不完善,购物车或袋中生肉汁液易造成其他商品交叉污染。"
即使规避了商店内的交叉污染,家庭暴露风险仍存。2017年针对宾夕法尼亚州低收入社区100户家庭的研究显示,清洁用品匮乏与大肠杆菌污染存在关联。"当基本温饱都成问题时,人们不会花钱购买纸巾、清洁剂或砧板,"该研究作者、草原视界农工大学食品安全部研究中心主任詹妮弗·奎南博士表示。
降低食源性尿路感染风险的方法
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受污染肉类引发的尿路感染风险:勤用肥皂洗手、冷藏肉类温度保持4°C以下、直接从包装取出烹煮而非用水冲洗。
"研究发现抹布、海绵及厨房水槽存在大量病原体——冲洗生肉时这些区域极易受污染,"奎南建议:"使用商用消毒液或漂白剂水溶液清洁水槽,高温清洗 dish towels,并将湿海绵微波加热1-2分钟以灭菌。"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