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茂牛肝菌‘转正’,新增剧毒鹅膏菌,有啥风险?
近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发布了更新版《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2025版》图鉴。兰茂牛肝菌被移出有毒野生菌名单,变为“条件可食用菌类”,但需彻底加热;同时新增三种剧毒鹅膏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公众警惕中毒风险。
兰茂牛肝菌“转正”,背后暗藏哪些风险?
兰茂牛肝菌被“开除毒籍”,源于它含有的热敏性毒素,如光盖伞素,高温烹煮超15分钟可破坏毒性。但未熟透仍会引发中毒,轻度中毒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中重度中毒会出现幻觉、视物变形等神经精神症状;极少数患者会昏睡甚至昏迷。云南省疾控中心监测显示,2020 - 2024年红见手中毒案例中,85%因未充分加热引发,死亡率低于0.5%。专家提醒,烹饪时需用油爆炒后加水炖煮20分钟以上,或蒸煮40分钟以上。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食用,过敏体质者需首次少量试吃。
新增三种剧毒鹅膏菌,到底有多致命?
新增的红托鹅膏、锥鳞白鹅膏、亚球基鹅膏三种剧毒鹅膏菌,含鹅膏毒伞肽,误食可致肝肾衰竭甚至死亡。其中毒病理机制为,鹅膏毒伞肽抑制RNA聚合酶Ⅱ,导致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衰竭。中毒分潜伏期、急性肝损伤期、器官衰竭期,需早期肝移植干预。这些剧毒菌与普通白蚁巢伞、鸡枞菌高度相似,新版图鉴采用显微特征对比图辅助公众辨识,建议携带电子版图鉴野外比对。
野生菌中毒预防,这几步不能少!
采购时,要选择持有《食用菌经营许可证》的商户,要求提供菌种鉴定报告,拒绝“野生”“纯天然”模糊宣传;并保留购买的菌类样本以备不时之需。烹饪红见手等牛肝菌,需先用沸水焯烫10分钟去毒,再与干辣椒、大蒜同炒,全程油温达180℃以上,炖煮类烹饪中心温度≥90℃持续30分钟以上,可用食品温度计监测。中毒后,要立即催吐,饮用大量温盐水,拨打120并携带剩余菌类送医,肝毒性中毒优先血液灌流,神经症状中毒需镇静治疗并监测脑水肿。
野生菌认知误区多,健康传播刻不容缓!
部分商家宣称“红见手已安全”,忽略烹饪条件限制;“毒菌色彩鲜艳”误区也普遍存在,新增剧毒鹅膏菌多呈白色或淡色,与安全菌种混淆率达40%。云南计划将野生菌中毒预防纳入中小学安全课程,开发AR图鉴APP;要求菌类餐厅公示烹饪过程视频,推行“菌类食用风险告知书”签字制度;加强网络内容监管,下架危险食用教程视频。 野生菌虽美味,但食用风险大。大家要摒弃误区,严格遵循预防指南,守护自身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