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发病率降低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功能预后改善相关Lower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rrelates with improved...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pmc.ncbi.nlm.nih.gov荷兰 - 英语2025-08-07 13:48:27 - 阅读时长5分钟 - 2100字
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梗塞发生率降低与不良功能预后改善存在因果关系。24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表明,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梗塞风险(RR 0.83)和不良功能预后风险(RR 0.92),证实脑梗塞作为临床试验终点比血管痉挛更具有效性。研究证实了脑梗塞与功能预后的因果关系,建议临床研究应优先采用脑梗塞作为评估指标。
脑梗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功能预后药物治疗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结局指标因果关系
脑梗塞发病率降低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功能预后改善相关

脑梗塞发病率降低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功能预后改善相关

尽管血管痉挛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延迟性脑缺血(DCI)之间存在明确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议。已有研究提出,在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中,脑梗塞可能比血管痉挛更适合作为结局评估指标。为深入研究梗塞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所有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这些试验研究了药物预防策略在SAH患者中的有效性,并将脑梗塞和临床结局作为主要观察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24项试验共纳入8,552例患者。药物治疗显著降低了脑梗塞的发生率(风险比[RR]:0.83;95%置信区间[CI]:0.74-0.93)和不良功能预后的发生率(RR:0.92;95%CI:0.86-0.98)。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本质改变。这些数据表明,先前观察到的脑梗塞与功能预后之间的关联具有因果关系,且脑梗塞作为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的结局指标优于血管痉挛。

材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

纳入所有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旨在预防SAH患者脑梗塞和不良预后的药物策略有效性,无论药物类型、剂量和随访时间。

结局指标定义

脑梗塞定义为:SAH后6周内CT或MRI显示脑梗塞,或死亡前最近影像检查显示的梗塞灶,需排除早期动脉瘤夹闭后24-48小时CT/MRI已发现的梗塞,以及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引起的梗塞。CT显示的低密度灶若源于脑室导管或脑实质血肿不应视为DCI所致梗塞。不良临床结局定义为严重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3-6分)或格拉斯哥预后量表(1-3分)判定。

文献检索

两位作者(NE和MDIV)使用PubMed数据库检索至2011年2月,限定临床试验、对照临床试验和人体研究。通过三步筛选排除无效研究,最终纳入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并复查既往荟萃分析中的相关研究。

统计分析

使用Review Manager 5.0.25进行数据处理,效应值表示为汇总风险比(RR)及95%CI。采用χ²检验评估异质性(显著性水平p≤0.10)。无异质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两位作者独立评估偏倚风险,使用漏斗图和Begg-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

结果

初始检索获得780篇文献,排除756篇后纳入24项试验,总计8,552例患者。4,818例随机接受药物治疗,3,734例接受安慰剂。主要结果如下:

脑梗塞分析

7,982例患者数据显示,治疗组1,282例发生脑梗塞,安慰剂组1,182例。荟萃分析显示药物治疗具有显著保护作用(RR:0.83;95%CI:0.74-0.93)。存在显著异质性(I²=58%,p=0.000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功能预后分析

8,489例患者数据显示,治疗组1,352例预后不良,安慰剂组1,133例。荟萃分析显示治疗组预后改善(RR:0.92;95%CI:0.86-0.98)。无显著异质性(I²=11%,p=0.3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偏倚风险评估

13项研究分配隐藏风险较低,20项研究盲法风险较低。漏斗图分析显示脑梗塞结局存在潜在偏倚(Egger检验p=0.037),但Begg检验(p=0.172)和漏斗图对称性提示偏倚影响有限。功能预后结局存在显著偏倚风险(Egger p=0.037,Begg p=0.038)。

敏感性分析

纳入低偏倚风险的13项研究(3,831例)显示,脑梗塞(RR:0.70)和不良预后(RR:0.78)均显著改善。纳入3个月随访的16项研究(7,530例)显示相似结果,但不良预后CI上限接近1.00。

讨论

本研究证实,脑梗塞发生率降低与不良功能预后改善存在因果关系。既往研究显示血管痉挛与DCI、脑梗塞和不良预后均相关,但未能确立血管痉挛的因果关系。尽管药物干预可减少血管痉挛,但对功能预后无改善,这种分离可能源于方法学缺陷、样本量不足或非血管痉挛机制的参与。现有研究证实,DCI的发病机制具有多因素性,包括微血栓栓塞、皮层扩散性缺血、急性SAH的延迟效应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受损等。由于脑梗塞是DCI的最终结果,研究支持其作为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的更优终点指标。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

  1. 脑梗塞定义存在异质性,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2. 药物异质性(多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
  3. 荟萃分析显示脑梗塞与预后存在关联,但因果关系仍需验证
  4. 功能预后存在发表偏倚可能
  5. 多数研究仅使用CT诊断,可能低估梗塞发生率

结论

药物治疗可同时降低SAH后脑梗塞和不良功能预后。研究数据支持脑梗塞与功能预后的因果关系,建议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优先采用脑梗塞作为评估指标。结合既往研究显示血管痉挛与预后无明确关联,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脑梗塞作为临床终点的优越性。

致谢

MDIV获得荷兰血栓研究基金会(2010-4)资助。N Etminan和RL Macdonald获得医师服务公司基金会研究支持。RL Macdonald担任Actelion Pharmaceuticals顾问兼Edge Therapeutics首席科学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