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疾病?桥本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多普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涉及哪些因素?
本期核心要点:
- 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
- 美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是桥本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 美国人口中有8%存在甲状腺抗体
- 美国每10名女性中就有1人携带甲状腺抗体
- 90%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源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自身抗体的存在提示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 超过50%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对其他组织也存在抗体
- 自身免疫疾病以免疫耐受丧失为特征
- 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TH1或TH2系统的主导性失衡
在上一期中,我们讨论了美国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率及其诊断方法,阐述了这类疾病的渐进性特征,以及患者在发展出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后罹患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同时指出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依赖免疫抑制类药物。
本期将深入剖析自身免疫疾病的本质及其共同特征,并以桥本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为例,探讨这类疾病的普遍性。
什么是自身免疫疾病?
首先明确自身免疫疾病的定义:一种由针对机体自身组织成分的特异性体液或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所引发的疾病。
在任何免疫反应中,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以识别和靶向外来入侵者或有害物质。而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针对自身组织产生抗体(即自身抗体),导致机体组织成为免疫攻击的目标。根据是否具有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自身免疫疾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类
在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中,自身抗体专门针对特定器官的局部抗原,通常可在循环系统中检测到。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的典型例子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和重症肌无力。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则以针对广泛分布抗原(非特定器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为特征。
其特点在于存在特定的循环免疫复合物。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和硬皮病。
接下来,我们以桥本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为例——这是目前美国最普遍的自身免疫疾病——分析其在患者体内的具体表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美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是桥本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极易遭受自身免疫攻击,甲状腺抗体往往是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首要信号。美国人口中有8%存在甲状腺抗体,据估计美国每10名女性中就有1人携带甲状腺抗体。
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是人群中最为普遍的自身免疫疾病,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平均患病率为7-8%(约2400万人)。
90%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源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当前美国甲状腺疾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反应,而非碘缺乏。大多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内实际存在针对甲状腺的抗体,但这一情况常被忽视,导致多数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例未能确诊。最新研究表明,约90%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存在针对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攻击。这些患者虽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来缓解激素缺乏,却未对自身免疫疾病本身进行干预。实际上,这些甲状腺疾病患者首次显现的是自身免疫疾病的症状。
早期检测自身抗体的重要性
甲状腺抗体的存在预示着未来将发生甲状腺疾病。文献表明,若存在甲状腺抗体,最终将发展为甲状腺功能衰竭并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多数情况下,甲状腺抗体仅在患者确诊甲状腺功能减退后才被发现。几乎所有自身免疫疾病都与结合自身蛋白的循环抗体相关。
这些抗体可在多种疾病症状显现前数年出现在血液中。
因此,这些抗体可作为多种疾病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为何早期检测自身抗体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发现可实现更早干预,可能预防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减缓自身免疫对组织的破坏进程,并改善预后。
早期识别可能带来更及时的治疗、更佳的生活质量及更乐观的疾病转归。
自身抗体作为疾病预测指标
由于自身抗体是疾病活动的标志物,在某些情况下,自身抗体应能预测疾病发展。
在多数可检测到自身抗体的疾病中,其临床实用价值尚未被充分发掘。实现自身抗体的临床潜力将具有极高价值。
多项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前存在漫长的临床前期,许多自身抗体可在无症状受试者的血清中检测到,时间早于诊断数年。
我们还发现,超过50%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对其他组织也存在抗体。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我们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和营养医学等多种手段调节自身免疫反应,降低罹患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需谨记,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任何组织都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破坏的目标。
自身免疫疾病的特征:免疫耐受丧失
为何我们会对自身产生"过敏"?我们真的对自身过敏吗?为何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组织?
预防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体内某些抗原(包括自身蛋白标记物)以及部分外来抗原(如重金属或毒素)的容忍(不发生反应)能力。然而当免疫系统丧失对特定标记物的耐受能力时,便会启动针对该抗原或标记物的免疫反应,抗体生成即为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TH1/TH2平衡=免疫耐受
在健康免疫系统中,免疫系统的两个重要方面——TH1和TH2反应——处于平衡状态。观察免疫系统时,存在两类细胞: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反应称为TH1反应(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反应称为TH2反应(体液介导免疫)。当免疫系统需清除抗原时,首先发起攻击(TH1反应),随后产生抗体以更高效地识别目标(TH2反应)。在健康免疫反应中,TH1和TH2系统大致维持平衡。
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TH1和TH2系统的极化失衡
在自身免疫疾病中,TH1和TH2系统呈现极化失衡状态,始终表现为TH1或TH2系统的主导性。自身免疫疾病由TH1和TH2系统的失衡所引发。无论自身免疫疾病是由微生物暴露过多还是过少所致,目前普遍认为适应性免疫及TH1与TH2免疫反应间的失衡是自身免疫病理过程的关键要素。
TH3系统调节TH1和TH2反应
TH3是平衡TH1和TH2系统的调节机制,由调节性T细胞组成,负责调控TH1与TH2系统间的免疫反应。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强化TH3系统。后续将介绍某些对TH3系统具有强大调节作用的重要化合物,如维生素D和谷胱甘肽。
胃肠道内始终存在生理性的慢性炎症平衡状态。这种生理性炎症对免疫系统成熟及肠道黏膜正常形态的发育至关重要。
TH17系统活性导致更严重的组织破坏
免疫反应中还涉及另一关键系统:TH17系统。TH17系统源于辅助性T细胞,诱导IL-17生成。TH17系统活性越强,产生的IL-17越多,TH1或TH2偏移引发的组织破坏就越严重。若TH1系统占主导且TH17系统活跃,则破坏性将显著增强。我们的目标之一是抑制TH17系统,以最小化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疾病管理的目标
要有效管理自身免疫疾病,必须实现以下三点:
平衡TH1和TH2系统
强化TH3调节系统
抑制TH17反应
在功能医学中管理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时,我们致力于实现三个目标:
- 减少诱发患者自身免疫发作的触发因素
- 全面抑制自身免疫的过度反应
- 增强患者恢复能力
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解答以下关键问题:
哪些系统参与了疾病发作?
哪些系统导致了组织破坏?
哪些系统促进了患者恢复?
若能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便能确定应采用何种干预措施为这些患者带来最大改善。
本文内容由达蒂斯·卡拉萨尼安博士提供,《自身免疫对一氧化氮和谷胱甘肽系统的调控》,2010年11月4日
参考文献:
- 《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免疫学》,2001年7月,第678-685页
- 贝特雷勒 C 和赞切塔 R.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研究进展. 《生物医学学报》. 2003; 74:9-43
- 《临床内分泌与代谢》,1998年8月第2卷第3期,第591-617页
- 《狼疮》(2006) 15, 183-190
- 《专家意见:医学诊断》(2008) 2(6):1-13
- 《狼疮》(2006) 15, 183-190
- 《自身免疫》,2004年6月第37卷第4期,第253-256页
- 《自身免疫评论》2007; 6: 325-33
- 贝特雷勒 C 和赞切塔 R.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研究进展. 《生物医学学报》. 2003; 74:9-43
- 《自然临床实践:胃肠与肝病学》,2005年9月第2卷第9期
- 《肠道》,2002年2月第50卷第2期,第148-149页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