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 Wikipedia

健康研究 / 来源:en.wikipedia.org全球 - 英语2025-09-09 14:13:38 - 阅读时长5分钟 - 2152字
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是一种致残性慢性病,其特征为持续性疲劳、劳累后症状加重、睡眠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文章详细介绍了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病理机制及管理策略,强调该病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影响,呼吁增加科研投入并改善患者照护。研究显示约0.17%-0.89%人群受累,女性更常见,且与长新冠等疾病存在交集。
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劳累后不适非恢复性睡眠认知障碍活动节奏管理病因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社会影响
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

[1]: 20

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是一种致残性慢性疾病。患者会出现休息无法缓解的严重疲劳、睡眠障碍以及记忆或注意力问题。标志性症状是劳累后不适(PEM),即使进行轻微体力或脑力活动后症状可能数小时至数天后恶化,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至数月。其他常见症状包括直立性头晕或晕厥前兆及疼痛。[3][10]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11] ME/CFS常在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感染后发生,[12] 且可能具有家族遗传倾向。[13] 该病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能量代谢异常相关,[14] 诊断基于特征性症状与排除诊断,因尚无特异性检测手段。[7][15]

ME/CFS症状可随时间波动,但完全康复较为罕见。[12][16] 尚无特异性疗法,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2]: 29 活动节奏管理(Pacing)可避免症状恶化,心理咨询有助于应对疾病。[8] 疫情前该病影响0.2%-0.9%人口,[9] 而长新冠患者中近半数符合ME/CFS诊断标准。[17] 女性患病率更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18]

该病具有显著社会经济负担,约四分之一患者卧床或居家。[10]: 3 患者常面临污名化,医疗照护受争议影响。[20] 该病研究经费长期不足,[21] 且医生常缺乏相关培训。[17]

分类与命名

[22]: 564 世界卫生组织自1969年起将ME/CFS归为神经系统疾病。[22]: 564 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脑干结构改变、代谢异常[44];免疫细胞异常则表现为NK细胞功能下降[49]。该病也被视为感染后综合征,与长新冠、莱姆病后综合征共享相似症状与病理假设。[25]

命名争议持续存在:患者普遍反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名称,认为其淡化疾病严重性[1]: 234,而"肌痛性脑脊髓炎"中的炎症表述又缺乏病理证据[28]: 3 2015年美国国家医学院建议更名为系统性劳累不耐受病(SEID),但未被广泛采纳。[1]

临床表现

[3][2]: 57

核心症状

持续性疲劳具有劳累不耐受特征,体力、脑力、情绪或社交活动后均可能恶化,休息缓解有限。部分患者描述为"流感样"感受,肌肉力量骤降导致协调障碍。[2]: 12

劳累后不适(PEM)表现为体力/认知/情绪活动触发的多系统恶化,包括疲劳加剧、流感样症状、疼痛、胃肠功能紊乱及睡眠障碍。[10]: 6 活动如购物、沐浴甚至刺激环境暴露均可诱发,潜伏期12-48小时,持续数小时至数月[33]

非恢复性睡眠表现为夜间睡眠效率降低、REM睡眠延迟及睡眠周期紊乱[47],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或嗜睡。

认知功能障碍("脑雾")涉及信息处理迟缓、语言障碍及注意力缺陷,神经心理学测试显示视觉短时记忆、反应速度和阅读速度下降。[34]

直立性不耐受包括站立或坐位时头晕、恶心和认知障碍,部分发展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10]: 7 或直立性低血压。[28]: 17

其他常见症状

包括疼痛(肌肉、关节、眼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头痛、消化道症状、体温调节障碍、过敏反应、脑干功能异常(如恶心、心血管问题)及化学物质敏感。[3]

疾病严重程度

[2]: 8 [[:File:ME_CFS_quality_of_life.png|right|thumb|200px|与20种慢性病比较的生活质量评分]]

按功能受损程度分为四级:

  • 轻度:可工作但社交活动受限
  • 中度:影响日常活动,需频繁休息
  • 重度:居家,仅限刷牙等有限活动
  • 极端重度:完全卧床,丧失自理能力

约25%患者属轻度,50%为中度至中重度,25%为重度。[6] 严重患者可能丧失语言/吞咽能力,对光、声等刺激极度敏感。[2]: 50

病因

[6][12]

60%-80%的ME/CFS病例在病毒感染(如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流感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发生。[28]: 5 遗传因素涉及多个基因的微效累加效应。[13] 其他触发因素包括压力、创伤事件及霉菌暴露。[10]: 21

诊断

[7][56]

诊断需满足以下核心标准:

  • 持续6个月以上的劳累后不适
  • 非恢复性睡眠
  • 认知障碍或直立性低血压[28]: 15

不同诊断标准存在差异,严格标准如国际共识标准(ICC)选择更严重患者,而IOM/NICE标准居中。[32]: 47

治疗

[8]

治疗以症状管理为主:

  • 活动节奏管理:通过心率监测平衡活动与休息,避免PEM[61]
  • 睡眠卫生改善结合药物
  • 多学科疼痛管理,可能涉及神经痛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心理共患病

需注意患者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异常敏感[60],且分级运动疗法(GET)和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明不安全[67]

流行病学

[9] 全球患病率约1/150,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5-4倍。儿童患病率略低于成人,青少年高于儿童。[71] 两大发病高峰为10-19岁和30-39岁[4]

社会影响

[19] 患者常经历社会孤立,自杀风险升高。儿童患者延迟独立发展,照护者面临巨大压力。[87] 美国每年经济负担达360-510亿美元,英国年负担33亿英镑。[89]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