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鼻炎?本文由执业19年的斯托利亚罗娃·刘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医生撰写,系统阐述该病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疾病定义与病因
过敏性鼻炎(AR)是由特定过敏原引发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鼻痒、打喷嚏、流涕及鼻塞,约50%患者伴随结膜炎症状。常见诱因包括植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其病理机制属于I型超敏反应(IgE介导)。
流行病学特征
全球患病率为10-20%,俄罗斯达18-38%。美国影响2000-4000万人,儿童患病率高达40%。早发性病例可见于婴儿期,学龄期患病率显著上升。
致病因素
主要过敏原包括:
- 花粉(春季-桦树、榛树;夏季-黑麦草;秋季-蒿属)
- 动物过敏原(主要来自唾液、尿液)
- 尘螨
- 霉菌孢子
- 蟑螂
- 特定食物(鸡蛋、牛奶、鱼类证据不足)
典型症状
- 鼻塞(43.7%患者主要症状)
- 阵发性打喷嚏("礼花"式多发)
- 鼻痒("兔鼻"特征性揉鼻动作)
- 清水样鼻涕
- 嗅觉减退
约52.9%患者伴随眼部症状(过敏性结膜炎)。
病理生理机制
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两相反应:
- 急性相(数分钟):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黏液分泌增加
- 迟发相(6-12小时):Th2细胞因子(IL-4,IL-5)介导的慢性炎症
疾病分类
根据ARIA指南:
- 间歇性:症状<4天/周或<4周/年
- 持续性:症状>4天/周或>4周/年
并发症
- 分泌性中耳炎
- 慢性鼻窦炎
- 鼻息肉
- 儿童腺样体肥大(90%睡眠障碍)
- 哮喘(30-40%花粉症患者发展为哮喘)
诊断路径
- 症状评估(VAS视觉模拟量表)
- 过敏史采集(家族史、交叉过敏)
- 体格检查(鼻甲紫绀、泡沫样分泌物)
- 实验室检测:
- 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检测(ImmunoCAP法为金标准)
- 过敏芯片ISAC 112组分检测
- 激发试验(鼻黏膜激发)
- 皮肤点刺试验(6月龄以上适用)
治疗方案
- 抗组胺药:第二代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为一线治疗
- 糖皮质激素鼻喷剂:糠酸莫米松、氟替卡松(生物利用度<0.1%)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尤其适用合并哮喘患者)
- 免疫治疗:舌下/皮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5-7年疗程)
- 辅助治疗:鼻腔冲洗、环境控制(防尘螨措施)
特殊人群
- 儿童:2岁可用莫米松鼻喷剂,5岁启始免疫治疗
- 孕妇:局部治疗优先,慎用抗组胺药
预后管理
早期诊断可使80%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建议:
- 花粉季节佩戴鼻过滤器(PM2.5过滤效率98%)
- 定期更换人工材质床上用品
- 室内湿度控制50%以下
争议疗法
针灸、顺势疗法缺乏循证证据支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