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冠状动脉疾病(CAD)指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从而减少心肌血流供应。此类缺血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猝死。
CAD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IHD)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分类/类型
冠状动脉疾病(CAD)分为以下类型:
- 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运动时可预测的胸痛,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新发或加重的胸痛,休息不能缓解。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静息时胸痛伴心脏酶升高,但无ST段抬高。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静息时胸痛伴心脏酶升高且ST段抬高。
流行病学
- 性别:女性绝经前CAD在男性中更常见,绝经后风险趋同
- 年龄:通常男性>45岁,女性>55岁
- 种族/地区:南亚人群、非裔美国人中高发;发达国家普遍
- 社会经济地位:低社会经济地位者风险升高,源于风险因素聚集
尽管预防与治疗取得进展,CAD仍是全球及美国首要死亡原因,约占每5例死亡中的1例。(ACC/AHA 2023年冠状动脉疾病指南)
病因
冠状动脉疾病由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脂质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斑块形成与血管狭窄。
风险因素
- 可改变因素: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吸烟
- 肥胖
- 久坐生活方式、不良饮食、压力
- 不可改变因素:
-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 性别(男性)
- 早发CAD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
- 其他因素:慢性炎症状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病
临床表现
I) 病史(症状)
-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时压迫感胸痛,休息或硝酸甘油可缓解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 静息或轻微运动时胸痛
- 疼痛放射至左臂、下颌或背部
- 伴随症状:呼吸困难、大汗、恶心、头晕、心悸
注意:女性、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劳、恶心或上腹痛,而非典型胸痛。
II) 体格检查(体征)
CAD在稳定期或早期常无特异性体征,但以下发现可提示CAD本身、风险因素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既往心肌梗死):
- 一般外观:心绞痛发作时焦虑、大汗;急性缺血时皮肤苍白或冰凉
- 生命体征:高血压或低血压(尤其心肌梗死时)、心动过速/过缓、心梗后低热、脉压狭窄(左心室功能障碍)
- 心脏检查:
- 视诊:利文征、心衰时颈静脉怒张
- 触诊:心尖搏动点移位、抬举感/震颤
- 听诊:
- S4:心室僵硬(见于慢性高血压、HFpEF)
- S3:容量负荷过重(见于HFrEF)
- 新发杂音(如二尖瓣反流)
- 心包摩擦音(心包炎)
- 心音减弱(心包积液、严重左心室衰竭)
- 肺部:湿啰音/爆裂音(肺充血)、哮鸣音(心源性哮喘)、叩诊浊音(积液)
- 外周血管:脉搏减弱、颈动脉/股动脉杂音、外周水肿、四肢冰凉
- 皮肤与四肢:黄色瘤/黄瘤(高脂血症)、发绀/花斑(心输出量降低)
诊断测试
初步检查
I) 心电图(ECG)
胸痛的首选初筛工具(监测ST段变化、心律失常)。
- 不同CAD表现的心电图特征:
A) 稳定型心绞痛
- 静息时通常正常
- 可能表现:非特异性ST-T改变、左心室肥厚、既往心梗证据(Q波)
- 运动负荷试验用于缺血检测
B) 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 ST段压低
- T波倒置
- 无ST段抬高
- 心脏酶(CK-MB、肌钙蛋白)用于区分UA(酶正常)与NSTEMI(肌钙蛋白升高)
C)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 两个或以上相邻导联持续ST段抬高
- Q波(后期出现)= 透壁性梗死
- 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需紧急再灌注治疗
心电图心肌梗死定位表
| 梗死部位 | 心电图导联 | 涉及动脉 |
|---|---|---|
| 前壁 | V1–V4 | 左前降支(LAD) |
| 侧壁 | I, aVL, V5, V6 | 左回旋支(LCx)或对角支 |
| 下壁 | II, III, aVF | 右冠状动脉(RCA)或LCx |
| 后壁 | V7–V9(可选导联) | RCA或LCx |
| 右心室 | V4R(右侧导联) | 近端RCA |
II) 心脏酶学检测(肌钙蛋白、CK-MB)
主要用于心肌梗死(MI)诊断,当患者呈急性胸痛时确定心肌损伤。
在初始心电图后为心梗评估金标准。
关键心脏生物标志物
| 生物标志物 | 上升时间 | 峰值时间 | 恢复正常时间 | 来源 |
|---|---|---|---|---|
| 肌钙蛋白I/T | 3–6小时 | 12–24小时 | 7–14天 | 心肌细胞(高特异性) |
| CK-MB | 3–6小时 | 12–24小时 | 2–3天 | 心肌+骨骼肌 |
| 肌红蛋白 | 1–2小时 | 6–9小时 | 24小时 | 非特异性(肌肉组织) |
A) 肌钙蛋白(I & T)
- 心肌损伤检测金标准,对心肌坏死具高敏感性与特异性
- NSTEMI与STEMI中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不升高
- 连续监测(通常0、3、6小时)确认酶水平动态变化→确诊急性心梗关键
B) CK-MB
- 特异性低于肌钙蛋白;骨骼肌损伤时亦升高
- 适用于检测再梗死(数日内二次心梗),因恢复基线速度更快
C) 肌红蛋白
- 早期标志物(早于肌钙蛋白上升)
- 心脏组织非特异性→主要用于早期排除心梗(因快速恢复正常)
II) 负荷试验
适用于稳定患者,评估是否需进一步检查或血运重建。主要类型:
- 运动负荷试验:最佳适用人群为静息心电图正常、低至中度先验概率且能运动者。
- 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运动/药物负荷与超声,检测压力诱发新发室壁运动异常(提示缺血),使用多巴酚丁胺(增心率与收缩力);适用于无法运动或基线心电图异常者。
- 核素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以放射性示踪剂(锝-99m、铊-201)评估静息/负荷血流,灌注缺损提示缺血/梗死;药物剂含腺苷、瑞加德松、双嘧达莫(血管扩张剂);适用于基线心电图异常(如左束支传导阻滞)或无法运动者。
III) 冠状动脉造影
提供CAD的确诊评估,亦称心脏导管插入术。作为侵入性诊断手段,用于:
- 可视化冠状动脉
- 评估狭窄程度
- 指导疑似或确诊CAD管理(非侵入检查诊断不明或需紧急血运重建时)
治疗应用:提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支架置入)、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评估。
附加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CBC)
- 综合代谢面板(CMP)
- 血脂谱
- 胸部X光片(排除胸痛其他病因)
- 低氧时动脉血气(ABG)
- BNP(疑心衰时)
- 血型与交叉配血(备导管检查/失血)
- 凝血功能检查(PT, INR)(抗凝或手术前)
- 尿液毒品筛查(年轻患者或病因不明时)
治疗
I) 不稳定状态(ACS)紧急处理
- ABC原则(气道、呼吸、循环)
- 氧疗(血氧<90%时),休克状态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
- 心电遥测与心脏监测
- 嚼服阿司匹林325mg
- 硝酸甘油(禁用于低血压或下壁心梗)
- 吗啡(疼痛持续时)
- 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症时)
- 肝素/依诺肝素
- 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 高强度他汀类药物
- 转入ICU或导管室
- 心脏科会诊评估PCI或CABG
II) 稳定期管理
- 生活方式干预
- 每日用药:阿司匹林+他汀+β受体阻滞剂+ACEI(伴高血压或糖尿病时)
- 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痉挛或难治性心绞痛)
- 风险因素控制:血糖、血脂管理、戒烟
- 考虑负荷试验与择期血管造影
会诊
- 心脏科专家:所有ACS、难治性或高风险稳定型心绞痛
- 营养师:心脏健康饮食规划(如DASH饮食)
- 社会工作者:药物获取、交通安排、保险协调、物质滥用支持
患者教育
咨询要点
- 戒烟
- 饮食:低饱和脂肪,DASH或地中海饮食
- 运动:每日30分钟,每周5次
- 药物依从性强化
筛查项目
- 血脂谱、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
疫苗接种
- 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Tdap疫苗
随访
- 出院后1周内心脏科与初级保健随访
- 监测指标:血压、血脂谱、肾功能、治疗依从性
- 心脏康复转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