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人群中与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风险的心肌桥关联: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Associations of myocardial bridge with ECG changes and arrhythmia risk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ScienceDirec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sciencedirect.com美国 - 英语2025-09-19 12:53:19 - 阅读时长6分钟 - 2535字
这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评估了心肌桥与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风险的关联,分析了20项研究共26,932名个体的数据。结果显示,心肌桥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ST段改变显著相关,尤其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风险增加近5倍,但在心房颤动和复极异常方面未见显著关联。研究表明心肌桥在高风险人群中可能具有临床意义,提示应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监测,特别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这可能有助于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挑战了心肌桥传统上被视为良性异常的观点。
心肌桥心律失常心电图变化高风险人群心室心律失常ST段改变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高风险人群中与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风险的心肌桥关联: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高风险人群中与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风险的心肌桥关联: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亮点

  • •心肌桥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联在不同研究中不一致
  • •心肌桥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险增加相关
  • •心肌桥与心房颤动或心电图复极化异常之间未发现显著关联

摘要

目的

评估心肌桥(MB)与心电图变化的关联,以及其在各种临床环境中与心房颤动(AF)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等心律失常的关联。

方法

对PubMed Central、Scopus、EMBASE以及相关出版物的参考文献列表进行了全面的电子搜索,时间跨度从1960年到2024年11月30日。

结果

共有20篇文章符合纳入本研究的标准。在分析的26,932名个体中,12,152名有MB。纳入研究中最常报告的结果是VT/VF(45%),其次是ST段改变(30%)、AF(25%)和复极异常(15%)。只有涉及高风险人群的研究(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中高风险患者(50%)、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30%)以及其他临床环境的20%)有足够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汇总分析发现MB与AF(OR 1.170,P=0.601)或心电图复极异常(OR 1.538,P=0.523)之间没有统计学显著关联。另一方面,MB与ST段改变(OR 3.467,95%CI:1.549-7.761,P=0.002)和VT/VF(OR 3.166,95%CI:1.418-7.071,P=0.001)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HCM患者中,VT/VF风险的汇总OR为4.662(95%CI:1.216-17.864,P=0.025),而在中高风险CAD患者中,这一数值为1.700(95%CI:0.260-11.128,P=0.580)。

结论

MB似乎与心室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显著相关,特别是在高风险临床人群中。然而,这些发现可能不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或无症状的MB病例。

引言

心肌桥(MB)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其特征是冠状动脉部分走行于心肌内(心肌内或隧道式),导致收缩期管腔狭窄。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区域。这一异常最早由Reyman于1737年在尸检中发现,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脏状况,无血流动力学后果。后来Porstmann等人于1960年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上进行了可视化。MB的患病率因诊断方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通过CCA评估的个体中,MB的检出率低于15%,但某些尸检系列报告的患病率高达80%。这种广泛的变化受MB厚度、长度、深度、位置、心肌收缩力程度以及患者临床表现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MB一直被视为一种良性状况,长期预后良好。然而,当患者表现出最小或非典型症状时,它给临床医生带来了诊断和治疗挑战。

MB的临床意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异常,与冠状动脉疾病(CAD)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仍不确定。尽管一些研究表明MB与心律失常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研究结果不一致。样本量小、研究设计异质性和残余混杂变量等因素可能导致这些差异。在本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中,我们通过纳入更广泛人群谱系中更多研究来扩展先前证据的范围,而不是将分析限制在HCM中。我们工作的关键贡献是特别关注心电图表型和心律失常结果,这在早期荟萃分析中未得到充分探索。

本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估MB与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相关的心电图变化的关联,以及在不同临床环境中与心房颤动(AF)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等心律失常的关联。

研究方案

本荟萃分析按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进行。然而,研究方案并未在公共数据库中预先注册。

搜索策略

在PubMed Central、Scopus和EMBASE数据库中进行了全面的电子搜索,覆盖1960年至2024年11月30日预设截止日期的出版物,反映了搜索时最新可用文献。

研究选择

全面的数据库搜索和参考文献审查确定了897篇出版物。其中,298篇不相关或为病例报告,310篇为重复项,剩下289篇文章。在应用所述纳入和排除标准后,20篇文章符合资格要求并被纳入分析。图1显示了纳入过程的流程图。

总共纳入了20项观察性研究中的26,932名个体。

讨论

在本荟萃分析中,MB与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VT/VF,汇总OR=3.166)以及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改变,汇总OR=3.467)表现出显著关联。这些发现表明MB可能导致不良心脏事件,尽管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异常,但突显了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局限性

本荟萃分析存在几个需要解决的局限性。首先,尽管使用了随机效应模型,但在几个汇总分析中观察到显著的异质性(I2≥70%用于AF、复极异常和ST段改变)。这种变异性可能反映了MB诊断方式、研究人群(HCM、CAD或其他高风险群体)以及心律失常终点定义不一致的差异。

临床意义

我们的发现表明,在高风险人群——如HCM患者或中高风险CAD患者中识别MB可能有助于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风险进行分层,并指导更密切的监测或针对性干预。高级成像方式,如MDCT,可以改善MB病例的检测,这些病例可能被CCA低估。虽然这些结果对有症状或高风险患者具有明确的相关性,但它们对无症状患者的适用性有限。

结论

在高风险人群——尤其是HCM患者中——MB的存在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密切相关。MB可以作为HCM患者中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预测指标。然而,这些发现可能不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或无症状的MB病例。

作者贡献声明

Hussein Nafakhi: 撰写-审阅和编辑,撰写-原始草稿,可视化,验证,监督,方法学,正式分析,数据管理,概念化。

Yasir Salah Alam: 撰写-原始草稿,可视化,验证,调查,正式分析,数据管理,概念化。

Alaa Salah Jumaah: 撰写-审阅和编辑,撰写-原始草稿,可视化,验证,监督,软件,方法学,调查,正式分析,数据管理,概念化。

资金声明

无资金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声明他们没有潜在的利益冲突需要披露"。

致谢

不适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