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特定治疗后年龄与健康状况改善的关系Age and Health Status Benefits Following Init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Specific Treatment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心脑血管 / 来源:www.ahajournals.org日本 - 英文2025-09-08 13:06:3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61字
本研究通过日本多中心房颤登记系统,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接受房颤特异性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发现75岁以上老年人的功能受限改善幅度虽小于年轻群体,但总体健康状况提升具有临床意义,且症状缓解和治疗担忧改善与年轻患者相当。
房颤年龄健康状况改善AFEQT问卷治疗策略老年患者功能受限症状缓解导管消融贫血
房颤特定治疗后年龄与健康状况改善的关系

摘要

背景

房颤(AF)通过心率和节律控制等策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尽管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年龄因素如何影响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改善尚不明确。

方法

利用多中心门诊房颤登记系统数据,采用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影响问卷(AFEQT)评估基线和1年健康状况。通过广义可加模型分析年龄与AFEQT总分及子域(日常活动、症状、治疗担忧)改善值的关系,并建立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年龄分组:<65岁、65-75岁、≥75岁)。

结果

2786例患者(31.7%女性)中,<65岁组(n=946)1年总分改善11.1分(SD:16.6),65-75岁组(n=1019)改善8.0分(17.0),≥75岁组(n=821)改善4.7分(18.2)。多变量调整后,年龄越大改善幅度越小(75+ vs <65岁:-3.86分[-5.29至-2.42]),主要体现在日常活动子域。

结论

老年房颤患者虽然功能受限改善较少,但无论治疗策略如何,其整体健康状况均有可测量的改善。

非标准缩写

AFEQT: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影响问卷

KiCS-AF:庆应大学心血管研究-房颤登记

OS:总体总结

临床视角

新发现

  • 75岁以上房颤患者功能受限改善幅度小于年轻患者,但总体健康状况提升具有临床意义
  • 老年患者在症状缓解和治疗担忧改善方面与年轻患者相当

临床启示

  • 年龄不应成为限制房颤特异性治疗的因素
  • 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升老年患者的体能治疗效果

方法学

数据来源

基于日本东京地区11家医疗机构的KiCS-AF登记系统,纳入2012-2018年新诊断房颤患者数据,随访5年。通过标准化流程收集人口学、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数据。

健康评估

使用AFEQT问卷评估房颤相关生活质量,包含症状、日常活动、治疗担忧和治疗满意度4个维度,总分0-100分。5分改善值代表临床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

采用广义可加模型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年龄与健康改善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治疗策略/房颤类型)。

结果分析

基线特征

821例75岁以上患者中66.4%采用心率控制策略,该组基线AFEQT总分75.9分,主要差异体现在日常活动评分(72.1 vs 78.2)。治疗后改善幅度呈年龄依赖性下降,但治疗担忧改善各组相似。

临床显著改善

按5分阈值评估,75岁以上组仅43.6%达到临床显著改善,显著低于年轻组(<65岁58.6%)。多变量分析显示贫血是老年患者改善的负性预测因素。

亚组分析

无论采用心率控制(图3A)、导管消融(图3B)还是药物复律(图3C),老年患者改善幅度均较小,但消融组所有年龄组均超过5分临床阈值。

讨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不同年龄房颤患者的健康状况改善模式,发现:

  1. 老年患者功能受限改善幅度较小,但症状缓解与年轻患者相当
  2. 导管消融在各年龄组均产生显著临床获益
  3. 贫血等共病影响老年患者治疗效果
  4. 药物复律因耐受性限制在老年患者中效果不佳

研究提示临床决策应综合评估老年患者共病状态而非单纯考虑年龄因素。研究局限性包括未评估衰弱状态、缺乏节律控制成功率数据等。

结论

尽管老年房颤患者功能改善有限,但特异性治疗可带来总体健康获益。年龄不应成为治疗限制因素,未来需要改进老年患者的体能康复策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