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饮食如今备受推崇,但最新研究表明,并非所有蛋白质的消化方式都相同——这可能对肠道及整体健康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发表在《食品与功能》期刊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显示,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在人体分解效率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人们习惯将蛋白质划分为"动物"或"植物"类别,但研究发现蛋白质的差异性更取决于具体来源,而非简单的植物/动物分类。
研究团队选取了六种来源的纯化蛋白质进行分析:大豆、酪蛋白(牛奶蛋白)、糙米、酵母、豌豆和蛋清蛋白。他们通过先进的质谱分析技术追踪蛋白质在小鼠消化系统中的代谢路径,比较正常肠道菌群小鼠与无菌小鼠中蛋白质的消化情况。
实验结果令人意外:即使是公认的高消化率蛋白质(如蛋清蛋白)也出现在粪便样本中,说明部分蛋白质未被小肠完全消化,最终进入大肠。特别是糙米蛋白约有50%未被分解,成为肠道微生物的营养来源。研究首席作者阿依莎·阿万指出:"蛋白质的消化情况与其来源密切相关。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进入结肠后,可能产生与膳食预期不符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在蛋白质代谢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某些蛋白质在有菌小鼠体内被加速分解,另一些则出现富集现象。有趣的是,大豆中的酶抑制剂和蛋清中的抗菌蛋白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竟在消化后仍保持活性并能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团队认为这些蛋白质可能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或肠道生理特性来调节肠道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小肠内的蛋白质消化基本不受菌群影响,主要差异发生在大肠。微生物在大肠中与残留蛋白质的长期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进而影响健康。共同通讯作者曼努埃尔·克莱纳强调:"蛋白质并非简单等同——它们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健康,在炎症性肠病和代谢紊乱等疾病中发挥作用。"
研究团队计划继续探索不同蛋白质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组的长期健康效应。当前研究揭示了蛋白质来源选择在维护肠道健康中的重要性,为个性化营养干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