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十年的β受体阻滞剂常规疗法受质疑
西班牙与意大利109家医院开展的REBOOT临床试验最新成果显示,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急性心梗患者,β受体阻滞剂未能展现预期疗效。
这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纳入84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参与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在40%以上且无心衰症状。研究采用随机开放标签设计,患者在出院时被随机分为用药组和非用药组,随访中位数时间达3.7年。
研究首席作者博尔哈·伊瓦涅斯博士指出:"现代心血管治疗技术已发生根本性变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显著降低了严重并发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价值。"
历史沿革与现代医学的碰撞
自20世纪70年代起,β受体阻滞剂就成为心梗后标准治疗方案。早期临床试验证实该类药物可通过降低心率和预防心律失常显著降低死亡率。然而这些研究数据产生于介入治疗普及前的时代,当时患者主要接受保守治疗。
随着心血管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指南仍持续推荐β受体阻滞剂用于LVEF>50%患者。但2024年REDUCE-AMI试验已显示该类药物对这类患者无显著疗效。REBOOT试验进一步将观察人群扩展至LVEF 40%-50%的患者群体。
关键研究发现
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再发心梗或心衰住院)发生率在用药组与非用药组间无显著差异(风险比1.04)。各单项终点事件分析同样显示:
- 死亡风险:风险比1.03
- 再发心梗风险:风险比1.01
- 心衰住院风险:风险比1.08
安全性评估显示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提示常规使用该类药物不存在隐性获益。
性别差异新发现
对1627例女性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
- 用药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风险比1.45)
- 高剂量用药者死亡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 男性患者(6811例)未显示明显获益或风险(风险比0.94)
研究团队强调,该试验未专门设计用于性别比较,相关结论仍需更多研究验证。但这一发现揭示了心血管治疗领域长期存在的性别差异盲区。
临床实践影响
当前全球超过80%的无并发症心梗患者仍在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这项研究或将推动国际指南的重大修订,每年可减少数万例患者的不必要用药,同时降低疲劳、心动过缓和性功能障碍等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不适用于LVEF≤40%的患者群体,现有证据仍支持该人群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验证性别差异,并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