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心房颤动筛查带来‘适度’益处Remote atrial fibrillation screening confers ‘modest’ benefits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healio.com英国 - 英语2025-09-05 17:17:50 - 阅读时长5分钟 - 2048字
牛津大学团队开展的AMALFI试验显示,通过邮寄可穿戴ECG贴片对65岁以上中风高风险人群进行远程心房颤动筛查,2.5年后筛查组房颤检出率为6.8%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4%,但超半数患者房颤负荷低于10%,抗凝治疗时长差异仅0.5个月,中风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该研究证实远程筛查可适度提升房颤检出,但对中风预防的临床意义需进一步评估,研究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及《JAMA》。
远程心房颤动筛查可穿戴ECG贴片老年人群中风风险房颤检出率口服抗凝治疗AMALFI试验筛查模式健康益处筛查局限性
远程心房颤动筛查带来‘适度’益处

核心结论:

  • AMALFI试验评估了完全远程进行心房颤动筛查的新模式。
  • 使用可穿戴ECG贴片进行远程筛查在2.5年后使老年群体房颤检出和治疗率获得"适度"提升。

亚历山大·库什米尔博士(Alexander Kushnir, MD, PhD)的观点

通过邮寄ECG贴片进行持续动态监测的远程筛查策略,在中风风险较高的老年人群中,经过2.5年随访使房颤诊断率获得适度提升。

这项完全远程开展的随机AMALFI试验评估了通过邮寄方式发放14天动态ECG贴片(Zio XT,iRhythm公司产品)用于房颤筛查的长期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4.2%的受试者通过贴片检出房颤,其中半数患者房颤负荷低于10%。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2.5年随访,佩戴ECG贴片组房颤确诊率为6.8%,常规护理组为5.4%(P = .03)。

"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中风风险中到高的老年人群,可通过邮寄方式开展14天动态ECG贴片筛查而无需任何线下或线上就诊。虽然筛查确实提升了房颤诊断率和抗凝治疗比例,但令人意外的是,两组在2.5年时的差异较预期更小,且超半数通过贴片检出的房颤负荷低于10%",牛津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临床研究高级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医院NHS基金会信托荣誉心脏病专科医师Rohan Wijesurendra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综合来看,这种筛查模式在2.5年随访期内对中风事件的预防作用可能有限。"

AMALFI试验数据在大会"热点研究"环节发布,同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筛查的长期效应

AMALFI试验共招募了英国27家初级医疗机构的5000名参与者,他们年龄均在65岁以上(平均年龄78岁,女性占47%),CHA2DS2-VASc评分中位数为4分,且既往无房颤或房扑病史。

试验组参与者通过邮寄获得ECG贴片并按照说明自行佩戴14天后寄回进行数据分析。85%的参与者实际完成了贴片佩戴和寄回程序,平均佩戴时间接近14天。

"试验结果呈阳性:贴片组在2.5年时的房颤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Wijesurendra博士在发布会上强调,"我们的预测基本准确——约4%的受试者通过贴片检出房颤。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两个研究组中与贴片无关的房颤诊断率都远超预期...这使得两组在2.5年时的差异大幅缩小。约三分之一患者房颤负荷为100%,但超半数患者房颤负荷低于10%。随着研究进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低负荷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可能略低于高负荷患者。"

其他研究结果显示:在2.5年时,贴片组口服抗凝药暴露时间为1.63个月,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14个月(P < .001)。中风发生率分别为贴片组2.7%和常规护理组2.5%(风险比=1.08;95%CI 0.76-1.53)。

"可穿戴电子ECG贴片的远程筛查方式适度提升了中风风险升高老年人群的房颤检出率和口服抗凝治疗比例",Wijesurendra博士总结道。

"简易远程试验"的推广价值

Wijesurendra博士指出:"虽然无症状房颤远程筛查的概念并不新颖,但目前尚未建立人群层面的筛查体系。AMALFI试验展示了这种'简易远程试验'模式——只需通过邮寄方式发放设备,即可在最小成本下对参与者和医疗工作者产生最小影响,未来有望扩展为国家级筛查项目。"

研究人员表示将进一步开展AMALFI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 Wijesurendra R, et al. JAMA. 2025;doi:10.1001/jama.2025.15440.

专家视角

亚历山大·库什米尔博士指出:

这项研究验证了向高危患者邮寄14天动态心电监测仪可提升房颤检出率。检出率在干预组达4%,对照组约0.5%。但研究人群本身已具有很高风险特征,包括约20%参与者既往有中风史。在这些人群,植入式心电监测器可能已属常规治疗。

虽然邮寄贴片筛查有效,但效果取决于受试人群特征。对部分患者,门诊ECG检查已足够;对最高危人群如既往中风患者,植入式心电监测器可能更为合适。间歇性动态心电监测可能最适用于"中间群体"——高风险特征、门诊ECG阴性但无中风史的患者。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Lior Jankelson博士等人的研究提示,我们或可通过窦性心电特征识别高危患者。针对性筛查可能比向全体高龄高风险人群邮寄设备更有效。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被忽视的局限性:动态心电监护仪并非完全无害,许多患者出现严重皮疹等不良反应应被记录。此外虽然保险机构认为动态监测"简便",但设备可能导致显著不适。更广泛的技术比较——如可穿戴设备与植入式心电监测器的适用人群比较——也值得关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