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超声在急性中风中的监测应用Transcranial ultrasound monitoring in acute stroke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tidsskriftet.no挪威 - 英语2025-08-11 17:27:29 - 阅读时长2分钟 - 856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经颅超声监测在急性脑卒中诊疗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实时追踪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有效监测脑梗死后血管再通与再闭塞、脑出血后血肿扩展等关键病理过程,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方法,具备无创、可重复及床旁即时监测等显著优势,同时强调了操作者培训对提升临床应用效能的重要性。研究覆盖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监测应用场景,结合24项权威文献论证技术实施规范,为卒中监护模式升级提供了循证依据。
经颅超声急性中风脑血流监测脑梗死脑出血再通再闭塞并发症血管储备病因诊断技术优势挑战
经颅超声在急性中风中的监测应用

经颅超声在急性中风中的监测

当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症状时,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初始诊断依据,但进入卒中监护病房后,传统监测多集中于心功能、血压等生命体征,对脑血流的动态监测存在显著空白。经颅超声作为非侵入性床旁监测技术,可通过重复多普勒扫描或持续多普勒监测,实时追踪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脑梗死监测

静脉溶栓治疗可实现血管再通并改善血流,但约10%患者会出现早期临床恶化,其中30%经证实存在再闭塞现象。持续经颅多普勒监测能实时显示再通程度及再闭塞过程,为抗血栓治疗时机提供决策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行指南建议溶栓后24小时内禁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多普勒监测结果可能改变这一禁忌指征。对于机械取栓术后患者,超声可监测"无复流现象"及过度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往往延迟出现且不典型。

经颅多普勒扫描能评估Willis环代偿状态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这对于制定血压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通过静脉注射乙酰唑胺(Diamox试验)引发血管扩张,可评估血管舒张储备能力,指导血压调控幅度。在卒中病因诊断方面,多普勒监测可检测循环微栓子,双侧栓塞提示心源性栓塞,单侧则提示颈动脉狭窄,这对抗凝治疗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

脑出血监测

经颅超声对脑出血量的评估与CT扫描高度一致,重复扫描可准确监测早期血肿扩大及中线移位。对于自发性脑出血合并脑室出血的病例,超声监测可早期发现血管痉挛征象,指导尼莫地平治疗。这类患者因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易发展为不稳定状态,需密切监测血管痉挛进展。

技术优势与挑战

相比CT/MRI的辐射暴露和转运风险,超声监测具备连续性、可重复性和安全性优势。但该技术对操作者依赖性强,需要规范培训体系。虽然频谱多普勒曲线和血流参数的解读存在主观差异,但结合初始影像学数据和病理生理认知,仍能为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挪威卒中协会的实践数据显示,临床神经超声技术在挪威的卒中单元尚未广泛应用,亟需在急性期管理中强化该技术的临床应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