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患者心肌梗死的病因:奥姆斯特德县65岁及以下人群肌钙蛋白升高研究Cau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er Patients: Troponin-Elevation in Persons ≤65 Years Old in Olmsted County | JACC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jacc.org美国 - 英语2025-09-18 01:39:58 - 阅读时长9分钟 - 4453字
本研究通过对美国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65岁及以下人群15年间的追踪调查,分析了心肌梗死的病因分布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年轻女性心肌梗死中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因占比高达53%,包括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继发性心肌梗死等,而男性中这一比例仅为25%;女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但SCAD发病率是男性的3.5倍;5年全因死亡率在继发性心肌梗死后最高,达33%,而心血管死亡率在所有组别中均较低。该研究揭示了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的特殊病因谱,为个体化治疗和风险分层提供了重要流行病学依据,对改善临床实践具有显著指导意义。
年轻患者心肌梗死病因肌钙蛋白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别差异发病率死亡率
年轻患者心肌梗死的病因:奥姆斯特德县65岁及以下人群肌钙蛋白升高研究

年轻患者心肌梗死的病因:奥姆斯特德县65岁及以下人群肌钙蛋白升高研究

背景

年轻患者心肌梗死的负担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不足。既往研究受限于特定队列,且缺乏对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因的认识。

目的

本研究旨在确定大型社区队列中65岁及以下人群根据独特病理生理机制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结局,并评估病因的性别差异。

方法

我们识别了2003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美国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Olmsted County, Minnesota)所有年龄≤65岁、心脏肌钙蛋白T水平>99th百分位上限参考范围(≥0.01 ng/mL)的居民。对病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个体化严格审查。被归类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被分配到6种裁决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栓塞、血管痉挛、不符合其他类别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U)以及供需失衡继发性心肌梗死。我们确定了每组的发病率和长期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

结果

15年间,2,780名患者(36%为女性)共发生4,116次心肌损伤事件。排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474次事件被归类为首发心肌梗死,其中68%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引起。女性心肌梗死的人群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每10万人年48例 vs 137例,以及每10万人年23例 vs 105例)。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每10万人年3.2例 vs 0.9例),55%的病例在首发表现时被误分类为MINOCA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女性与男性年龄相似(55±8岁 vs 54±8岁),血管造影显示疾病程度相似,但风险因素负担更大。按比例计算,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因在女性心肌梗死中占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47% vs 75%,继发性心肌梗死[SSDM]34% vs 19%,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11% vs 0.7%,栓塞2% vs 2%,血管痉挛3% vs 1%,MINOCA-U 3% vs 2%)。5年全因死亡率在SSDM后最高(SSDM 3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8%,栓塞8%,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0%),所有组的心血管死亡率均较低。

结论

这项基于社区的研究表明,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因构成了65岁及以下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负担,尤其是女性。这些病因特异性发现对个体化管理和风险分层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流行病学基准。

参考文献

  1. Saw J., Starovoytov A., Aymong E., 等. 加拿大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队列研究:3年结局.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2022;80:17: 1585-1597.
  2. Shibata T., Kawakami S., Noguchi T., 等. 冠状动脉栓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 循环. 2015;132:4: 241-250.
  3. Saw J., Aymong E., Mancini G.B., Sedlak T., Starovoytov A., Ricci D. 年轻女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 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 2014;30:7: 814-819.
  4. Spatz E.S., Curry L.A., Masoudi F.A., 等.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差异:性别对结局的影响(VIRGO)分类系统:年轻急性心肌梗死女性的分类法. 循环. 2015;132:18: 1710-1718.
  5. Lichtman J.H., Leifheit E.C., Safdar B., 等.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症状表现和感知的性别差异:来自VIRGO研究(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差异:性别对结局的影响)的证据. 循环. 2018;137:8: 781-790.
  6. Arora S., Stouffer G.A., Kucharska-Newton A.M., 等. 二十年趋势及年轻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性别差异. 循环. 2019;139:8: 1047-1056.
  7. 美国人口普查局. 2022. 2024年4月25日访问.
  8. Rocca W.A., Yawn B.P., St Sauver J.L., Grossardt B.R., Melton L.J. 3rd. 罗切斯特流行病学项目历史:美国人群医学记录链接半个世纪. 梅奥诊所学报. 2012;87:12: 1202-1213.
  9. Alpert J.S., Thygesen K., Antman E., Bassand J.P. 心肌梗死重新定义——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肌梗死重新定义委员会共识文件.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2000;36:3: 959-969.
  10. Thygesen K., Alpert J.S., Jaffe A.S., 等. 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2018). 循环. 2018;138:20: e618-e651.
  11. Tamis-Holland J.E., Jneid H., Reynolds H.R., 等. 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当代诊断和管理: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循环. 2019;139:18: e891-e908.
  12. Ghadri J.R., Wittstein I.S., Prasad A., 等. 国际专家共识文件:心尖球囊综合征(第二部分):诊断检查、结局和管理. 欧洲心脏杂志. 2018;39:22: 2047-2062.
  13. Chamberlain A.M., Gersh B.J., Alonso A., 等. 十年房颤发病率和生存趋势:一项社区研究. 美国医学杂志. 2015;128:3: 260-267.e1.
  14. Gensini G.G. 冠心病严重程度更有意义的评分系统.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 1983;51:3: 606.
  15. Go A.S., Mozaffarian D., Roger V.L., 等. 执行摘要:2014年心脏病和中风统计更新:美国心脏协会报告. 循环. 2014;129:3: 399-410.
  16. von Elm E., Altman D.G., Egger M., Pocock S.J., Gøtzsche P.C., Vandenbroucke J.P. 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规范(STROBE)声明:观察性研究报告指南. 柳叶刀. 2007;370:9596: 1453-1457.
  17. Smilowitz N.R., Mahajan A.M., Roe M.T., 等. ACTION注册研究中按性别、年龄和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状态划分的心肌梗死死亡率. 循环心血管质量与结果. 2017;10:12: e003443.
  18. Tweet M.S., Hayes S.N., Pitta S.R., 等.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管理和预后. 循环. 2012;126:5: 579-588.
  19. Gehrie E.R., Reynolds H.R., Chen A.Y., 等.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女性和男性特征及结局:来自CRUSADE质量改进计划的结果. 美国心脏杂志. 2009;158:4: 688-694.
  20. Lindahl B., Baron T., Erlinge D., 等.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和长期结局. 循环. 2017;135:16: 1481-1489.
  21. Reynolds H.R., Maehara A., Kwong R.Y., 等. 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心脏磁共振成像确定女性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的潜在病因. 循环. 2021;143:7: 624-640.
  22. Gasior P., Desperak A., Gierlotka M., 等.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多中心国家注册研究结果. 临床医学杂志. 2020;9:9: 2779.
  23. Kang W.Y., Jeong M.H., Ahn Y.K., 等. 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冠状动脉造影近乎正常的患者是否真正安全?国际心脏病学杂志. 2011;146:2: 207-212.
  24. Pasupathy S., Air T., Dreyer R.P., Tavella R., Beltrame J.F. 表现为疑似心肌梗死且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患者的系统性综述. 循环. 2015;131:10: 861-870.
  25. Raphael C.E., Roger V.L., Sandoval Y., 等. 社区队列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趋势和结局. 循环. 2020;141:6: 454-463.
  26. Chapman A.R., Shah A.S.V., Lee K.K., 等. 2型心肌梗死和心肌损伤患者的长期结局. 循环. 2018;137:12: 1236-1245.
  27. Safdar B., Spatz E.S., Dreyer R.P., 等.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年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VIRGO研究结果.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2018;7:13: e009174.
  28. Templin C., Ghadri J.R., Diekmann J., 等. 心尖球囊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5;373:10: 929-938.
  29. Wilkinson C., Bebb O., Dondo T.B., 等. 心肌梗死质量指标达成的性别差异:一项全国队列研究. 心脏. 2019;105:7: 516-523.
  30. DeFilippis E.M., Collins B.L., Singh A., 等. 年轻心肌梗死女性结局较男性更差:马萨诸塞州总医院 Brigham YOUNG-MI注册研究. 欧洲心脏杂志. 2020;41:42: 4127-4137.
  31. Jabre P., Jouven X., Adnet F., 等. 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和死亡:一项社区研究. 循环. 2011;123:19: 2094-2100.
  32. Ola O., Akula A., De Michieli L., 等. 高敏心脏肌钙蛋白T在社区实施的临床影响.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2021;77:25: 3160-3170.
  33. Sandoval Y., Askew J.W. 3rd, Newman J.S., 等. 在美国区域性医疗系统中实施高敏心脏肌钙蛋白T. 循环. 2020;141:23: 1937-1939.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