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19年全球有约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85%的死亡病例归因于中风和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美国每40秒就有一人发生心脏病发作,虽然家族史等不可控因素会影响患病风险,但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等可变因素可有效预防。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在《内科学年鉴》发表突破性发现:对9500名无已知心血管疾病的40岁以上受试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检测显示,46%参与者存在未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36%为非阻塞性病变,10%发展为显著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这些"隐藏型"心脏病使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提升8倍。
研究通讯作者克劳斯·福尔桑·科福教授指出:"最令人震惊的是,10%无症状人群已存在严重阻塞性疾病。这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无症状人群的隐性风险。"研究团队特别关注到性别差异:确诊患者中男性占比61%,女性为36%。
美国圣莫尼卡普罗维登斯圣约翰健康中心心脏科专家里格韦德·塔德瓦卡尔医生强调,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通过CT血管造影技术,我们首次发现超过50%无症状男性和近三分之一女性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10%的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检出率,为预防医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建议将CT血管造影术纳入预防性医疗检查体系。塔德瓦卡尔医生解释:"这种非侵入性检测能准确识别冠状动脉疾病的客观证据,帮助我们为无症状人群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通过早期干预,高风险人群可有效降低心脏病发作死亡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包括胸闷、气短、头晕、恶心以及烧心感。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地中海饮食)、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和必要时的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有效管理。当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时,典型的心脏病发作症状包括胸部压迫感向手臂/颈部放射、呼吸困难、眩晕、恶心呕吐以及肺积水引发的咳嗽。
专家特别提醒,心脏病发作症状可能快速发作或持续数日,及时就医可显著提升存活率。当前研究强调,通过CT血管造影技术结合运动疗法等综合干预,可有效延长心脏健康寿命,这对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