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心脏病发作可能具备传染性。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与芬兰卫生福利研究院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冠心病引发的心脏病发作可能由感染诱发。这推翻了此前学界关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诱因的认知。
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包裹胆固醇的细菌生物膜。这些由细菌构成的胶状结构可长期潜伏在血管中,逃避免疫系统和抗生素攻击。当遭遇病毒感染等外部刺激时,生物膜可能激活并引发炎症,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引发致命性心肌梗死。
项目负责人佩卡·卡胡宁教授指出,研究团队首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到多种口腔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团队同时开发了可检测动脉组织生物膜结构的抗体,这为新型诊断工具开发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已有研究证实肺炎和尿路感染等疾病会提高心脏病发作风险。免疫系统为对抗感染增强白细胞生成时,会使血小板黏性增加,进而促进血栓形成。
研究团队强调,这一发现并非否定传统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英国心脏基金会数据显示,该国每年有10万人因心脏病入院治疗,及时救治和预防仍是最关键措施。建议公众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健康饮食
- 遵循DASH饮食法(富含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
- 用橄榄油、坚果和牛油果替代反式脂肪
- 控制盐分摄入(成人每日不超过6克)
- 增加可溶性纤维摄入(如燕麦、豆类)
规律运动
-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 每周两次力量训练
- 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持续坚持
基础健康管理
- 40岁以上人群定期监测血压
- 通过戒烟(使用NHS戒烟服务)和限酒(每周不超过14标准单位)控制血压
- 发现心梗征兆(胸痛、眩晕、冷汗等)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 在等待救援时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无过敏史前提下)
研究同时提出预防新思路:开发针对细菌生物膜的疫苗可能成为防治冠心病的突破方向。这项突破性研究将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进入"感染-免疫"联合防控新阶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