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影响深度睡眠并干扰记忆功能Sleep medications: Effects on deep sleep and memory function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www.news-medical.net加拿大 - 英语2025-09-08 22:38:22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26字
本研究揭示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和Z-drug类安眠药会显著改变老年人睡眠结构及非快速眼动睡眠脑电震荡模式,导致深度慢波睡眠减少、海马记忆巩固相关震荡耦合异常,证实此类药物虽可延长总睡眠时间,但会通过降低纺锤波密度及慢震荡与纺锤波的相位耦合强度,损害记忆巩固和次日认知功能,建议临床谨慎用药并优先考虑认知行为疗法替代方案,研究数据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团队发表于《Sleep》期刊的101名55-80岁受试者对照研究。
安眠药深度睡眠记忆功能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老年人失眠睡眠结构脑电活动认知损伤
安眠药影响深度睡眠并干扰记忆功能

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BZD)和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又称Z-drug)虽能帮助老年人入睡,但最新研究显示这类药物会改变睡眠结构和脑电活动,可能损害记忆功能和次日认知表现。

《Sleep》期刊近期发表的研究系统评估了慢性苯二氮䓬类药物使用对失眠老年人睡眠结构及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脑电震荡的影响。

研究背景

约三分之一老年人受失眠困扰,BZD/BZRA类药物虽能缩短入睡时间并改善睡眠连续性,但长期使用与跌倒、认知损伤及日间嗜睡等风险相关。慢波睡眠及其神经震荡对记忆巩固至关重要,镇静药物的慢性使用可能干扰这一过程,亟需明确特定药物剂量对老年群体睡眠结构和脑电活动的影响机制。

研究方法

纳入55-80岁老年人分为:良好睡眠组(GS)、失眠组(INS)及失眠合并慢性用药组(MED)。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并完成多导睡眠图(PSG)监测,MED组维持原有BZD/BZRA治疗方案。睡眠结构按照美国睡眠医学会标准评分,通过13导头皮电极记录脑电图(EEG)。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总睡眠期(TSP)、总睡眠时间(TST)、入睡潜伏期(SOL)、卧床时间(TIB)、睡眠效率(SE)、觉醒密度及睡眠碎片化指数(SFI)。频谱功率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及Welch方法估算,量化慢震荡(SO)、δ波、θ波、α波、σ波和β波的相对功率。纺锤波检测采用自动算法识别额叶(Fz)慢纺锤波及顶叶(Pz)快纺锤波。慢震荡检测使用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通过相位-幅度耦合(PAC)、调制指数(MI)和偏好耦合相位(CP)量化SO与纺锤波耦合情况。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错误发现率校正),探索性分析药物剂量(地西泮当量)与睡眠指标关联,并比较BZD与BZRA使用者差异。

研究结果

101名受试者(平均年龄66岁,女性73%)中,GS组28人、INS组26人、MED组47人(每周使用安眠药≥3次)。与GS组相比,INS和MED组睡眠效率均降低,入睡后觉醒增加,睡眠阶段分布改变。

慢性用药组表现为浅层睡眠增加、恢复性睡眠减弱:MED组N1期睡眠(最浅层NREM)显著延长,N3期(深度慢波NREM)缩短,较GS和INS组均存在差异;N2期(中层NREM)较INS组延长。各组间快速眼动(REM)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但MED组REM潜伏期呈延长趋势(多重比较校正后未达显著)。

碎片化模式存在组间差异:INS组觉醒密度高于GS和MED组,而MED组睡眠碎片化指数显著高于INS组,提示更频繁向浅层睡眠转换。

频谱分析显示:MED组NREMθ波功率低于GS组,REMθ波功率低于GS和INS组;NREM期间MED组额叶σ波功率升高,额叶低β波功率降低。δ波/β波比值(皮层觉醒指数)MED组均低于GS和INS组。震荡特征分析发现:MED组额叶纺锤波密度高于INS组,但SO密度和振幅组间无差异。

关键发现:MED组震荡时序异常。MI值MED组较GS组降低,CP相位延迟(MED组较GS和INS组均存在差异),此模式不利于记忆巩固。药物剂量分析显示:地西泮当量与SOL及N2/N3潜伏期延长正相关,与NREMσ/β功率升高相关;累计用药时长与顶叶纺锤波持续时间缩短相关。

尽管MED组睡眠效率降低,但TST高于GS组,这与延长卧床时间有关,但恢复性深度睡眠显著减少。校正剂量后,BZD与BZRA组间结局无差异。所有睡眠指标均排除年龄影响,INS和MED组失眠严重度评分均高于GS组,且MED组略低于INS组。各组SOδ/α功率无差异,耦合指标与剂量无关。综合宏观结构和微观震荡特征表明,慢性镇静催眠药使用与老年期睡眠调节障碍相关,可能解释长期使用者报告的次日昏沉感和认知衰退。

研究结论

药物辅助的睡眠不等同于恢复性睡眠。对于失眠老年人,长期使用BZD/BZRA与浅层睡眠增加、深度睡眠减少、θ活动减弱、纺锤波动态改变及慢震荡-纺锤波耦合减弱相关,这些机制均涉及记忆功能。这些客观改变可解释长期使用者报告的次日昏沉感和认知衰退,支持临床应谨慎用药并注意剂量管理。扩大认知行为疗法的可及性,开发可保留脑节律的替代疗法,将有助于改善睡眠并保护认知功能。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