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在急诊室(ED)确诊的阿片类药物过量患者中,近三分之一同时存在苯二氮䓬类药物暴露。新型苯二氮䓬类药物与更高风险的插管需求相关,表明过量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方法:
- 研究人员于2020年至2023年间开展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了1427名(中位年龄40岁,72.1%为男性)疑似急性阿片类药物过量患者的常规临床护理剩余血液样本。
- 通过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筛查超过1200种新型精神活性物质、药物、治疗剂及其代谢物。
- 根据毒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仅确认阿片类药物暴露组(n=1013,中位年龄40岁)、阿片类药物与处方苯二氮䓬共暴露组(n=293,中位年龄41岁)、阿片类药物与新型苯二氮䓬共暴露组(n=121,中位年龄34岁)。
- 评估苯二氮䓬共暴露与阿片类药物过量严重程度(以插管/机械通气需求为指标)的关系。
研究结论:
- 新型苯二氮䓬共暴露组需机械通气比例(10.7%)是无苯二氮䓬组(4.8%)的两倍以上,较处方苯二氮䓬组(4.4%)高2.14倍(调整比值比)。
- 新型苯二氮䓬组对纳洛酮无应答比例显著更高:初始剂量后(28.3% vs 20.5%和17.2%),全部剂量后(30.4% vs 25.6%和20.3%)。
- 新型苯二氮䓬的存在与纳洛酮输注需求降低相关(调整比值比0.29),芬太尼共暴露使总纳洛酮推注需求增加38%。
- 新型苯二氮䓬组在首小时出现昏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比例更高(52.9% vs 处方组40.3%和无暴露组40.6%)。
临床应用:
作者指出:"在这项大型多中心急诊患者研究中,虽然新型苯二氮䓬检测率较低,但其与严重过量风险独立相关。检测到新型合成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更可能同时检测到新型苯二氮䓬类药物。"
研究来源:
本研究由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Adrienne Hughes领导,于2025年7月15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急诊医学》(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研究局限性:
尽管为多中心研究,但结果推广性受限于非法药物供应的地区差异、观察性设计、样本来源限制(仅使用废弃血液样本)、排除无可用样本患者的选择偏差。血清苯二氮䓬检测反映暴露但不等同于临床中毒。技术限制包括样本量不足导致无法进行定量毒理分析。插管作为主要终点未能全面反映所有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
研究资助:
本研究由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资助,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